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胃食管反流病[1](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与食管外的疾病。临床上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饮食、睡眠及工作,并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GERD根据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并从细胞增殖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设计,将13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治疗,对照组予三九胃泰冲剂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胃镜病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胃镜病理疗效、PCNA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化浊解毒法能有效治疗胃癌前病变,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胃黏膜细胞的过度增殖,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4.
<正>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气机不畅则为浊,六淫太过则为毒。浊与湿同源,同类,湿乃浊之源,浊为湿之甚;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冬雪消解毒活血汤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冬雪消解毒活血汤(冬凌草、积雪草、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对照组口服胃复春;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临床症状及不同中医证型证候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3%、63.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及证候。结论:冬雪消解毒活血汤具有解毒活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正>浊毒证研究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一项科学研究。浊毒学说的提出,既受《内经》关于清浊概念的指导[1],也受到历代医家对"毒"认识的启发,才发展出"浊毒"理论,当然这个理论也是一个学说。浊毒学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27.
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们应用自拟清浊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薏苡利浊清毒方合并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组、对照2组,治疗组用薏苡利浊清毒方合并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对照1组用三联杀菌药物1周后单独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对照2组单纯服用薏苡利浊清毒方,每日2次,各组均治疗4周。观察各组胃镜、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及溃疡复发率等,评价其效果。结果:治疗组、对照1组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作用及Hp根除作用优于对照2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对复发溃疡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薏苡利浊清毒方合并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有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少于三联杀菌药物。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对照组予吗叮啉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均为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下黏液湖及胃黏膜炎症情况积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75%,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镜下黏液湖黄染程度治疗后分别为(0.74±0.51)、(1.78±0.68)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情况治疗后分别为(0.48±0.41)、(1.42±0.7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疗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68.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浊毒内蕴型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黏液湖黄染程度及胃黏膜炎症情况以及病理组织学疗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当归、白芍、藤梨根、瓜蒌、茯苓等)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把100只大鼠随机分成为A(空白)组、B(模型)组、C(中药大剂量)组、D(中药小剂量)组、E(阳性对照)组,每组2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配合饥饱失常诱导造模。造模后A组正常喂养;B组予蒸馏水灌胃;C组按30 g/kg予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大剂量混悬液灌胃;D组按20 g/kg予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小剂量混悬液灌胃;E组将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测定胃组织PCNA及RegI的表达量。结果 (1)PCNA的表达量: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大小剂量组与胃复春比较,能明显降低PCNA的表达水平(P<0.05)。(2)RegI的表达量: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大剂量组与胃复春组比较,能明显降低RegI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降低PCNA及RegI的表达的影响,逆转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