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5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406篇
耳鼻咽喉   74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328篇
口腔科学   59篇
临床医学   694篇
内科学   379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131篇
特种医学   244篇
外科学   457篇
综合类   1660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677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834篇
  5篇
中国医学   590篇
肿瘤学   29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444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作性睡病是致残性白天睡眠增多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旨在减少白天睡眠增多和猝倒,改善夜间睡眠紊乱、睡眠瘫痪及与睡眠有关的幻觉。2019年,组胺H3受体拮抗剂替洛利生(Pitolisant)和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索利氨酯(Solriamfetol)分别在欧盟和美国上市,前者具有促醒和抗猝倒作用,后者也有促醒作用,且戒断症状和滥用的发生率更低。目前,控释型羟丁酸钠(FT218)、低钠型羟丁酸盐(JZP-258)、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瑞波西汀,又称AXS-12)以及莫达非尼联合氟卡尼制剂(THN102)等药物仍在开发和测试中,均可作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相关白天睡眠增多和猝倒的潜在药物。本文重点介绍这些最近研发的发作性睡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如何调控MAPK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方法NCBI检索文献,利用TargetScan、StarBase和miRBase数据库,进行GO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找到相关miRNAs,预测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MTT、Hoechst33258、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侵袭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细胞中miR-7-5p显著低表达,RAF1与miR-7-5p存在互靶关系。miR-7-5p mimics与奥沙利铂均可促进SGC-7901细胞的凋亡,提高G1期细胞百分率(P<0.05),降低侵袭、迁移速度。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P<0.05)。结论过表达miR-7-5p与奥沙利铂均可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提示奥沙利铂可能通过上调miRNA-7-5p促进SGC-7901细胞的凋亡,降低侵袭、迁移速度。  相似文献   
4.
正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蜀葵花干预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早期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T2DKD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蜀葵花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2组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eGFR、合并用药情况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CR及UACR下降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蜀葵花可明显减轻T2DKD早期患者尿蛋白水平,该疗效不依赖于血压和糖脂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前提下,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结果:18例患者经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置管期间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达到88%(21/24)和92%(22/24),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类型。3例浆液性囊腺瘤未行手术治疗;21例手术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远端胰腺切除术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肿瘤摘除术3例,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均获随访,3例未手术者肿瘤无增大,1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B超和CT是胰腺囊性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伴有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需手术治疗。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60例胰腺导管腺癌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胰腺组织细胞膜上皮型钙黏蛋白染色强阳性,癌细胞膜染色降低或缺失,上皮型钙黏蛋白表达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P〈0.01)。37例(61.7%)胰腺癌上皮型钙黏蛋白表达降低,上皮型钙黏蛋白表达降低与肿瘤转移、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上皮型钙黏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评判胰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和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透明质酸对BMP-2转染的羊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HA)对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腺病毒(Adv-BMP-2)转染的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羊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s,分成5组:转染Adv-BMP-2的BMSCs+HA组(Ⅰ组),转染Adv-BMP-2的BMSCs组(2组),BMSCs+HA组(3组),BMSCs组(4组),转染携带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Adv-β-gal)的BMSCs组(5组)。采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分析观测细胞增殖;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检测以及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骨连接素(ON)和骨涎蛋白(BSP)的mRNA表达。结果①细胞增殖:3 d后各组细胞增殖无显著差异,1周后第1组和第3组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②ALP活性:3 d后第3组ALP活性明显低于第4、5组,而第1、2组则显著高于第4、5组;7 d后前3组ALP活性较后两组均显著增加,而第1、2组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③Col-Ⅰ、ON和BSP的mRNA表达:3 d和7 d后前3组较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HA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后可促进BMSCs的增殖、增加ALP的活性以及Col-Ⅰ、ON和BSP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氯化镧(LaCl3)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的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空白对照组、LaCl、组、LPS组和LaCl3+LPS组。前3组细胞分别用常规培养液、含2.50μmol/L LaCl3的培养液、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LaCl3+LPS组用含2.5μmol/LLaCl,的培养液培养24h后,换为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iNOS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强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一PCR测定iNOS的mRNA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NOS主要分布于各组细胞的胞质中,空白对照组和LaCl3组荧光强度极弱;LPS组荧光强度最强,阳性细胞百分率为44.4%,明显高于LaCl3+LPS组(11.8%,P〈0.05)。LPS组i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LaCl3可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LPS诱导的iNOS过度表达,减少NO生成,提示LaCl3能拮抗LPS诱导的iNOS过度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