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0篇
  免费   818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491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913篇
内科学   635篇
皮肤病学   91篇
神经病学   180篇
特种医学   3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52篇
综合类   202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28篇
眼科学   80篇
药学   816篇
  15篇
中国医学   688篇
肿瘤学   44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682篇
  2011年   699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为了研究宜昌市夷陵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年龄、性别、季节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夷陵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来夷陵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0~6岁11656例儿童,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末梢血25-(OH)D 3水平检测。结果该区11656例儿童末梢血25-(OH)D 3水平为(29.35±7.59)ng/mL,其中维生素D缺乏组566例(4.86%),维生素D不足组6579例(56.44%),维生素D充足组4511例(38.70%)。1岁以内婴儿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幼儿组和学龄前组,3岁以后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46,P<0.05)。不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春季最高,冬季最低(χ2=504.007,P<0.05)。不同性别间儿童维生素D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0.841,P>0.05)。结论我区0~6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大部分处于不足的状态,应增加该区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量,尤其加强学龄前组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及冬季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72.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和组织化学染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动态变化进行检测。方法:10头开胸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结扎后2、20、90、180min,用DTI技术测定前间壁收缩期运动速度(Vs)、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VE、VA);从前间壁取材5块,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及组织化学染色、对病变进行分析。结果:LAD结扎前,DTI-二维显示收缩期、舒张期室壁运动协调,彩色充盈。结扎后,前间壁室壁变薄,色彩暗淡,着色异常,甚或缺失。DTI-频谱检测结扎2、20min,Vs,VE明显降低(P<0.05),至90、180min时运动速度降低更加显著(P<0.01),而VA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显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心内膜及心外膜炎。结论:DTI与组织化学对照分析,能准确反映缺血、梗死区域心肌不同时间变化规律。精确测定心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紫株Callicarpa pedunculata R.Brown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理化方法及光谱(IR,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紫株全草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个二萜类化合物:14α-羟基-7,15-异松烷二烯-18烷酸(14α-hydroxy-7,15-isopimaradien-18-oic acid,Ⅰ);16α,17-二羟基-3-氧-扁枝杉烷(16α,17-dihydroxy-3-oxo-phyllocladane,Ⅱ);8,11,13,15-四烯松香烷-18-烷酸(8,11,13,15-abietatraen-18-oic acid,Ⅲ);6α-羟基尼刀瑞尔醇(6α-hydroxy nidorellol,Ⅳ);2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3,4‘,7-trimethoxyflavone,Ⅴ);3,5-二甲基莰非醇(3,5-dimethylkaempherol,Ⅵ);其余的分别为:熊果酸(ursolic acid,Ⅶ),肌醇(myoinositol, 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β-香树素(β-amyrin, Ⅹ)。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Ⅰ-Ⅳ分别为4种不同类型的二萜。熊果酸的含量高达1%,本植物可作为其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74.
大鼠酒精性肝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其对肝脏的损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实验性大鼠酒精性肝病时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其在酒精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乙醇喂养组和葡萄糖喂养对照组。乙醇喂养组大鼠饮水中加入乙醇 (剂量 5~ 1 2 g·kg-1·d-1)喂养 ,对照组饮水中加入相同量的葡萄糖。两组大鼠分别于 4周和 8周活杀取材测定其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变化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水平变化 ,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乙醇喂养组大鼠喂养 4周和 8周时血浆内毒素浓度分别为 1 2 9± 2 1 pg/ml和 1 87±3 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8± 9pg/ml和 53± 1 1 pg/ml(P <0 0 5) ;乙醇组血清ALT浓度为 1 1 2± 1 5IU/L和 1 47± 2 2IU/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 1± 1 2IU/L和 3 3± 9IU/L(P <0 0 5)。乙醇组肝组织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对照组肝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结论 乙醇能诱导大鼠血中内毒素浓度升高 ,造成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75.
胃癌前病变(PLGC)是正常胃黏膜组织发生病理学癌变的异常过程,是胃癌发生前的必经阶段,亦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切入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PLGC的发生发展过程,当Wnt信号通路激活时,β-catenin向核内聚集,诱导原癌基因异常表达。中医药治疗PLGC疗效肯定,且查阅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因此,从中药及针灸两方面着手,将中医药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而提出中医药疗法调控该信号通路治疗PLGC的问题及思考,为治疗PLGC及预防胃癌发生的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并为PLGC的中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骨碎补内生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的次级代谢产物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发酵;采用凝胶柱色谱、正反相硅胶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NMR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包括蜡蚧特特拉姆酸A(1)、蜡蚧特特拉姆酸B(2)、蜡蚧特特拉姆酸C(3)、Sch 210971(4)、Sch 210972(5)、Sch 213766(6)。化合物146对4株人体革兰阳性病原菌和1株植物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7.8~125 mmol/L。化合物6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05±0.62)、(55.54±1.72)μg/mL。结论 蜡蚧特特拉姆酸A~C(13)为新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产生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对人体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7.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跨入老龄化时代,OA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受到研究人员不断重视。研究发现,以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 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主的炎症细胞因子是组建起OA炎症网络的罪魁祸首。并且发现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的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ADAMTS)为主的蛋白酶过度表达,是造成OA软骨缺如的直接原因。此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和Wnt等信号通路,软骨细胞衰老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软骨细胞凋亡与自噬,雌激素等均在OA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广泛查阅了近几年与OA发病机制有关的研究文献,从分子层次与细胞层次两方面对OA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且于文末谈论预测了未来OA临床诊疗中的一些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分析经椎体后上缘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手术设计,并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并行PKP治疗的患者67例,共74个椎体,按照患者接受PKP的不同入路手术分为经椎体后上缘入路组(观察组)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6.8±8.8岁;对照组男9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7±10.2岁。对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改善率、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穿刺角度、手术时间、术中放射暴露、骨水泥注射量、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穿刺相关神经损伤、节段动脉损伤等。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改善率[(47.68±23.76)% vs (48.70±22.10)%]、骨水泥注射量(4.35±1.00ml vs 4.63±0.75ml)、骨水泥单侧分布率(6.1% vs 0)、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27.3% vs 14.6%)、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率(12.1% vs 9.8%)、椎间孔骨水泥渗漏率(3.0% vs 0)及术后VAS(2.10±0.90 vs 1.92±0.6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旁骨水泥渗漏率(30.3% vs 61.0%)、放射暴露、手术时间(39.2±4.7min vs 44.8±5.5min)及穿刺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体后上缘入路单侧穿刺即可达到椎体中心实现骨水泥双侧弥散,可减少手术时间与放射暴露,降低骨水泥椎旁渗漏率,可获得与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相同的椎体复位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9.
背景与目的:介入手术已成为血管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手术直接相关的股动脉穿刺点封堵处理是手术操作收尾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国内外目前尚缺乏关于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训练应用效果的高级别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模拟器训练在实施股动脉穿刺点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在血管介入操作基础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0月7个中心的8名血管介入医师分别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封堵操作培训。4名血管介入医师通过阅读ExoSealTM说明书和观看视频进行培训(对照组),另4名血管介入医师的培训方式为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专业人员指导下的模拟器使用(研究组)。培训结束后,在主诊医师监管下,每名医师对接受血管介入手术,并在股总动脉使用6 F鞘管的患者,采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对穿刺点进行封堵。两组医师各操作50例患者,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器械成功率、股动脉栓塞发生率、二次干预率、24 h内发生血肿率。 结果:研究组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中,所需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24.50 s vs. 30.00 s,P=0.003;8.60 mL vs. 11.22 mL,P=0.019)。研究组的器械成功率(98.0%)高于对照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两组均无动脉栓塞、二次干预和24 h内发生血肿情况。 结论: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的训练能够提高股动脉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模拟器的训练应常规用于血管介入操作的基础教学培训中。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2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2±9)岁。20例病人均行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术后脓腔持续灌注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及胰腺周围残余组织感染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手术入路为腹上区+左侧腹膜后入路,1例为腹上区+右侧腹膜后入路,5例为腹上区+双侧腹膜后入路。20例病人中,14例行附加手术,其中10例行空肠造瘘术、2例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胆囊造瘘术。2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28±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700 mL)。(2)术后情况:20例病人术后开始行0.9%氯化钠溶液脓腔持续灌注引流时间为2 d(1~14 d)。20例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胃瘘合并腹腔出血(于术后13 d行剖腹探查止血+胃造瘘术)、1例为术后十二指肠瘘(于术后111 d行胃肠吻合+空肠造瘘术)、1例为术后腹膜后残余组织坏死感染(于术后11 d再次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为术后胆囊瘘(于术后71 d行胆囊切除术)、2例为术后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病人第1次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2 d(20~178 d)。(3)随访情况:2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0~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随访期间,1例病人继发糖尿病;无病人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20例病人胰腺周围残余组织吸收良好,无病人死亡。结论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INP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