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809篇
  免费   24544篇
  国内免费   14818篇
耳鼻咽喉   2151篇
儿科学   3872篇
妇产科学   1659篇
基础医学   16570篇
口腔科学   4408篇
临床医学   30588篇
内科学   22395篇
皮肤病学   2485篇
神经病学   6475篇
特种医学   92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19342篇
综合类   61146篇
现状与发展   7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5894篇
眼科学   4266篇
药学   29081篇
  375篇
中国医学   22103篇
肿瘤学   12030篇
  2024年   766篇
  2023年   3178篇
  2022年   7542篇
  2021年   10486篇
  2020年   9245篇
  2019年   5644篇
  2018年   5857篇
  2017年   7550篇
  2016年   5818篇
  2015年   10145篇
  2014年   12963篇
  2013年   15242篇
  2012年   21828篇
  2011年   23411篇
  2010年   19697篇
  2009年   17231篇
  2008年   18006篇
  2007年   17123篇
  2006年   15356篇
  2005年   11909篇
  2004年   8486篇
  2003年   7240篇
  2002年   5565篇
  2001年   4966篇
  2000年   3744篇
  1999年   1734篇
  1998年   614篇
  1997年   552篇
  1996年   448篇
  1995年   420篇
  1994年   344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0年   7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天然放射性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及其测量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放射性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变化会引起氡及其子体所致肺剂量的较大涨落。由于我国对其报道甚少,在肺剂量估算中均引用UNSCEAR的推荐值。为验证这种引用的合理性和建立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测量方法,开展本项研究。方法采用金属丝网筛(165目)扩散法测量天然空气经不同数目网筛扩散前后的放射性浓度比(衰减比)来绘制衰减曲线,然后用池边模式计算出粒径分布曲线。衰减比、粒径分布的计算和曲线的绘制均采用计算机。结果室内外天然放射性气溶胶粒径呈几何正态分布,分布的峰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20±0.09)μm和(0.27±0.11)μm。粒径分布和氡浓度、气压、气温、湿度等未发现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与UNSCEAR报告书(1988)的推荐值相比,室内值相同,室外值略高,与Jacobi的研究相近。由此可得出结论,福州地区引用UNSCEAR报告书的推荐值来估算氡及其子体所致肺剂量是合适的。此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地区,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我们对本地区因不孕而就诊的220对夫妇作精子-宫颈粘液穿透试验(SCMPT),同时,作了宫颈粘液涂片并计数每100个鳞状上皮中的白细胞数,观察这两者的相关关系.结论:随着宫颈粘液中的白细胞数增加,穿透优良的比率下降(P<0.005).因而体外SCMPT评分结果与宫颈粘液中的白细胞增多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MCP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正常对照组 (NC组 )、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糖尿病模型 +缬沙坦治疗组 (DV组 ) ,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于 8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糖尿病大鼠和缬沙坦干预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结果  8周时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DV组、NC组 (P <0 0 1) ,DV组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CP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4.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成功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Shumway&Stanford方法对3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其中1例伴有严重糖尿病和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1例极度肥胖,体重108kg(身高172cm);1例62岁高龄伴肾功能不全和中度肺动脉高压。供体均为脑死亡者,供心保护采用4℃改良StThomas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骁悉、强的松三联治疗,根据血环孢素浓度及心内膜活检调整环孢素A用量。结果:3例均康复,未发生术后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应。例2术后出现一过性右心功能不全,经大量利尿和无创通气治疗,48h后完全恢复;例3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经连续肾脏替代(CRRT)和调整抗生素治疗痊愈。病人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例1需长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3例均完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2例已恢复手术前工作。结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新型脊柱固定器械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9年以来,临床应用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共68例,其中52例为胸腰椎骨折,16例为椎体滑脱。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这种新型固定器械,既可行胸腰椎骨折的固定,也可行椎体滑脱的复位。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作者强调,脊柱损伤只要有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甚为重要,应早期或立即手术,有利于脊柱骨折和椎管前方骨块的复位,早期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6.
扩大经额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的经额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应用.方法:1997年6月至2002年3月采用该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10例,肿瘤主要累及于鞍上、蝶筛窦及上斜坡区.结果:本组10例中,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发生颅神经麻痹4例,其中动眼神经障碍3例,外展神经障碍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影像学随访6~24个月,全切除肿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次全切除者无明显增大.结论:该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区肿瘤,术野开阔,对脑组织损伤小,适用于已侵犯蝶筛窦区及上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相似文献   
997.
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为麻醉中常用局麻药物布比卡因的左旋体.左旋布比卡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且具有儿乎与布比卡因相同的麻醉效能.长效局麻药用于蛛网膜下腔的安全性长期以来一直是麻醉学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阴滞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对比观察2型糖尿病(DM)及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分析其与白蛋白尿相关性。方法 6 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Ⅱ组) ,同时以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Ⅲ组) ,分别检测其循环内皮细胞(CEC)、von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素- 1 (ET - 1 )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M患者CEC、vWF和ET - 1明显增高,尤其是DN组(P <0 .0 5 ) ,各指标间以及与尿白蛋白排泄呈正相关。结论 2型DM患者在出现白蛋白尿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其白蛋白排泄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苦参素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CHB,随机分为A、B二组。A组 采用苦参素治疗;B组采用胸腺肽,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6个月后A组ALT复常率及HBeAg、HBVDNA阴 转率分别为85.00%、31.67%、33.33%,B组分别为61.67%、15.00%、16.67%(P<0.05)、A组血清中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LN)、IV胶原(IVC)及TGF-β含量分别下降为133.26±43.82、146.45±21.62、75.34±25.26 及5.56±2.36,B组分别下降为151.10±51.57、158.15±32.22、86.33±24.82及6.64±2.27(P<0.05)。结论  苦参素有明显抗病毒、抗纤维化及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依据入选标准观察对象为自2005年8月起连续收治入本院新生儿病房、出生24h内的胎龄为34周±3d的“正常”早产适于胎龄儿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30例早产儿生后24h内和出生第8天空腹股静脉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分别为t0和t1值,计算血清EGF浓度变化的速率(Δt)。同时,在新生儿出生后6周(纠正胎龄接近40周)和纠正1月龄时进行NBNA评分测定。并将以上实验室数据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值及差值、早产儿出生后的头围增长值及增长速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果P值<0.05,则认为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早产儿观察对象t0为(234.71±58.07)pg/ml,t1为(347.81±87.49)pg/ml,Δt为(16.16±9.94)(12.14、15.20)pg/ml/d;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0值无相关性(P>0.05);2次NBNA评分结果及差值、出生后6周和纠正1月龄时的头围增长值/增长速率与t1和Δt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出生后血清EGF浓度呈上升趋势,提示早产儿出生后体内EGF合成和释放增加,可能促进脏器成熟和组织修复;更重要的是,早产儿出生1周时高水平血清EGF浓度和/或较快上升速率者,其出生后头围增长速度也快,可能有较好的脑发育水平、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