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108篇
  免费   19115篇
  国内免费   11502篇
耳鼻咽喉   1773篇
儿科学   2966篇
妇产科学   1206篇
基础医学   13068篇
口腔科学   3632篇
临床医学   23522篇
内科学   18136篇
皮肤病学   2032篇
神经病学   5396篇
特种医学   71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18392篇
综合类   51943篇
现状与发展   52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1430篇
眼科学   2786篇
药学   23366篇
  230篇
中国医学   17414篇
肿瘤学   10228篇
  2024年   550篇
  2023年   2360篇
  2022年   5868篇
  2021年   7899篇
  2020年   6735篇
  2019年   4011篇
  2018年   4382篇
  2017年   5566篇
  2016年   4441篇
  2015年   7922篇
  2014年   10523篇
  2013年   12139篇
  2012年   17553篇
  2011年   18799篇
  2010年   16456篇
  2009年   14664篇
  2008年   15229篇
  2007年   14711篇
  2006年   13233篇
  2005年   10672篇
  2004年   7573篇
  2003年   6088篇
  2002年   4655篇
  2001年   4226篇
  2000年   3194篇
  1999年   1463篇
  1998年   574篇
  1997年   553篇
  1996年   441篇
  1995年   377篇
  1994年   291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198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15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0篇
  1974年   10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2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士鑫  吴瑾 《现代肿瘤医学》2022,(18):3423-3428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领域内的一个热点主题。该种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高且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治疗的方式,病情容易加重发生远处转移。因此罹患卵巢癌的女性5年生存率比较低。外泌体属于一类典型的囊性泡样的小体,参与肿瘤的发病及转移机制且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篇综述主要介绍癌细胞外泌体在卵巢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转移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分析灌云县2016—202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灌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及病原学变化等。结果 2016 —2021年灌云县手足口病 4 205例,呈现出“隔年高发”特征,年平均发病率为67.50/10万;4 —6月和10 —12月为高发期;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0~4岁散居儿童居多;伊山镇、侍庄街道和东王集镇发病率位居前三。2016 —2017年确诊患儿病原以EV71为主,2018—2021年以Cox A6为主。8例重症病例集中在1~5岁,确诊的重症患者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 灌云县手足口病疫情具有“隔年高发”和季节性“双峰流行”特征,以0~4岁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和灌云县县城及周边镇(街)为高发区域。EV71灭活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放射治疗全身器官剂量数据库平台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勾画软件DeepViewer?1例食管癌患者的全身CT上勾画全身器官,然后利用基于GPU加速的蒙特卡罗软件ARCHER计算相应的器官剂量分布,最后利用Lyman-Kutcher-Burman(LKB)模型评估放疗患者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针对该病例,成功建立基于DeepViewer?ARCHER和LKB模型的全身器官剂量数据库,发现距离靶区越近的器官剂量越大,其中心脏与靶区间距离最小,剂量为14.11 Gy,但因其模型参数特殊,通过LKB模型计算的NTCP为0.00%;左、右肺的剂量分别为3.19和1.16 Gy,但是NTCP值却很大,分别为2.13%和1.60%。对于距离靶区较远的头颈部器官(视交叉、视神经和眼)和腹部器官(直肠、膀胱和股骨头)剂量分别约为9和2 mGy,并且NTCP均近似为0.00%。结论: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自动勾画软件DeepViewer?蒙特卡罗软件ARCHER和LKB模型建立全身器官剂量数据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Mammary carcinoma (MC) is one of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women, and ring finger protein 2 (RNF2) possesses various roles in vast human tumors. In MC tissues as well as in cell lines RNF2 exhibited high expression, ha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tumor size, lymph node status, TNM stage, patients’ poor survival, and promoted cell proliferation, colony formation,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MC cell lines which was mediated by downregulation of E-cadherin protein. These data reveal that RNF2 protei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C and may be a potential therapy target of MC.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联用对热射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8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乌司他丁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联用。分析两种治疗措施的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7、TNF-α、cTnⅠ、β2-MG、PT、D-D、ET和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下降水平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常规组的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乌司他丁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联用的疗法对热射病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57.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病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合并DME的患者31例(33眼)纳入研究。16例(18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作为剥膜组,15例(15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时复查OCT,对比观察黄斑中心厚度(CMT)和视力的术后变化情况。随访中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CMT和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2组间比较LogMAR视力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01)。术后 1个月时剥膜组BCVA高于对照组(t=2.55,P=0.02),但术后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42)。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CMT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P=0.065)。术后1、3个月时,剥膜组的CMT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t=3.79,P=0.001)。术后1个月时,剥膜组有效(与术前比CMT减少20%以上)、无效(变化不超过20%)及恶化(增厚超过 20%)的例数分别为8、6、4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1、5、2例,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P=0.092),术后3个月时剥膜组DME改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7,P=0.029)。结论:对于非牵拉性DME,内界膜剥除有助于术后早期DME消退。  相似文献   
58.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中肺鳞癌经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其疗效仍不满意。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肺腺癌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肺鳞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及ALK融合基因少见,急需探索新的靶点指导肺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表明,FGFR家族(FGFR1-4)是肺鳞癌中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FGFR基因的激活突变和扩增与肺鳞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许多小分子 FGFR 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许多FGFR抑制剂治疗肺鳞癌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研究,针对FGFR靶点的基因治疗可为肺鳞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本文就FGFR在肺鳞癌的靶向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