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12篇
  免费   2428篇
  国内免费   1322篇
耳鼻咽喉   203篇
儿科学   366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1457篇
口腔科学   406篇
临床医学   3144篇
内科学   2060篇
皮肤病学   369篇
神经病学   496篇
特种医学   940篇
外科学   2140篇
综合类   7203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113篇
眼科学   244篇
药学   3004篇
  28篇
中国医学   2609篇
肿瘤学   85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943篇
  2020年   833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529篇
  2017年   721篇
  2016年   480篇
  2015年   983篇
  2014年   1315篇
  2013年   1727篇
  2012年   2418篇
  2011年   2561篇
  2010年   2170篇
  2009年   1981篇
  2008年   2043篇
  2007年   1922篇
  2006年   1696篇
  2005年   1322篇
  2004年   940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468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明确左旋多巴对PC12细胞生长及应激状态下存活的影响,探讨其抗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左旋多巴处理PC12细胞,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长率及加入过氧化氢后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磷酸化环单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CD39蛋白表达。结果低浓度左旋多巴(20μmol·L-1)促进PC12细胞生长,且可抗氧化应激损伤,而蛋白激酶抑制剂减弱此保护作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39及pCREB表达升高。结论低浓度左旋多巴可通过上调CD39及pCREB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在屈曲位时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提拉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12~ 18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测量并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脱位完全纠正;术后Cobb角由术前平均21°恢复至4°;15例神经功能有1~3级恢复.结论 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在屈曲位时撑开提拉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肯定,复位方法简易.  相似文献   
993.
刘铮  谭晓梅  李媛  曾令斌  梁洁 《中国药房》2014,(48):4571-4573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用抗菌药物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并外用康妇消炎栓进行肛塞,每晚1次,每次1粒。两组患者均10 d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桂枝茯苓胶囊和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降眼压类滴眼液的使用情况,探讨其临床用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对某眼科医院2011-2012年11种降眼压类滴眼液的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降眼压类滴眼液的DDDs逐年上升,但2011-2012的DDDs排位基本相同,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噻吗洛尔、布林佐胺和毛果芸香碱滴眼液;DDC排位前列的主要是前列腺素衍生物类滴眼液,噻吗洛尔滴眼液则DDC最低。结论:降眼压类滴眼液种类较多,价廉且疗效确切的降压类滴眼液在临床上应用中占优势,单价较高品种的DDC呈逐年下降趋势,前列腺素衍生物用量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建立规范化操作模式,强化中心药房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方法:采取"批号追踪"的方法,对制度设置、专用处方管理、药柜设置、专用账册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改进,包括设计各类标准的图表及账册并形成具体的规范化操作流程。结果:通过规范化管理,明确了中心药房、病区和手术室在管理流程中的位置与工作范围,实现了某批次药品最小计量单位自然信息的追踪。结论:我院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中心药房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贮存和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97.
陈霞  谭兵 《中国药房》2014,(4):360-362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例卡马西平致TEN进行报道,并结合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分析。结果:该例老年女性患者因"带状疱疹后遗症"服用卡马西平,在疼痛症状无好转的情况下自行加量,因此导致TEN,治疗27 d后痊愈出院。检索到的54例相关病例分析结果表明,卡马西平所致TEN有一定潜伏期,多出现在服药后2~14 d;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由轻到重的皮损,多以颜面部首发并在1~2 d内迅速发展至全身,融合成片并形成大疱;该不良反应死亡率为9.3%,痊愈率74.1%;该不良反应与患者的过敏史及用药依从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临床应重视和警惕卡马西平所致的TEN,临床药师应加强对服用卡马西平患者的用药教育。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海洋小球藻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方法 比较多种提取方法提取多糖,确定最适提取工艺,经乙醇沉淀,并结合DEAE- Cellulose 52 柱色谱分离纯化;采用创伤愈合法测定小球藻多糖对肿瘤细胞培养液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结果 选择闪式萃取结合酶法最适宜提取小球藻多糖,其最佳提取条件为胰蛋白酶酶用量为1.5%、酶解pH值为6.5、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1.5h,经柱色谱分离得到的小球藻多糖在浓度50、100ug/mL时可抑制肿瘤细胞培养液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结论 采用闪式萃取-酶解结合柱色谱可获得小球藻多糖,其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测定具栖冬青苷、毛冬青酸血药质量浓度的方法,并测定其大鼠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平衡透析法测定具栖冬青苷、毛冬青酸在大鼠体外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低、中、高3种质量浓度,具栖冬青苷在大鼠体外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9.72%±2.68%,52.05%±3.35%和52.32%±0.76%;毛冬青酸在大鼠体外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55.18%±3.66%,60.79%±2.20%和47.00%±1.59%。结论建立HPLC法对具栖冬青苷和毛冬青酸进行分离,方法简便。体外实验,具栖冬青苷和毛冬青酸与大鼠血浆属中等结合型药物,且蛋白结合率与药物质量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00.
20世纪90年代初克隆和发现的凝血酶受体(PAR-1)为研制抗血栓药物提供了一个新靶点,引起学术界和制药业的广泛关注。由于凝血酶受体的特殊活化机制,其自身相连的活化氮端与活化中心近在咫尺,只有结合力很高的小分子化合物才能有效地拮抗凝血酶受体。因此,多年来,只有少数化合物被发现具有较好的凝血酶受体拮抗活性,其中vorapaxar和atopaxar进入了临床试验。vorapaxar在Ⅲ期临床试验发现有显著疗效,但也有出血不良反应,尤其不适用于有中风史的患者。最近,vorapaxar与PAR-1结合的晶体结构已经发表。这些结果为设计和研制新一代凝血酶受体拮抗剂指出了优化的方向,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结构信息。本文从药物化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描述vorapaxar、atopaxar以及相关化合物和最新发表的PAR-1拮抗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