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0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538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59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578篇
口腔科学   188篇
临床医学   998篇
内科学   915篇
皮肤病学   130篇
神经病学   268篇
特种医学   366篇
外科学   712篇
综合类   223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81篇
眼科学   167篇
药学   1242篇
  11篇
中国医学   850篇
肿瘤学   37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828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643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562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6篇
  1966年   9篇
  1965年   20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9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24篇
  1957年   32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快速、特异、灵敏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抗体的检测方法及更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方法559例HFRS患者血清同时采用免疫滴金法(colloidal gold immuno-dot assay,CGID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比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抗HFRS-IgM),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对比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抗HFRS-IgG).101例HFRS患者分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50例用苦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口服液,对照组51例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注射液,针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559例HFRS患者血清,以CGIDA法检测抗HFRS-IgM,阳性396例(70.8%);以CGIDA法检测抗HFRS-IgG,阳性489例(87.5%).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退热天数、主要症状和体征缓解天数相似(P>0.05);肾功能恢复天数,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1);在越期方面,治疗组越休克期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CGIDA法检测HFRS特异性抗体分别与ELISA法及IFAT法对照,均有简便、快速、特异、灵敏之优点,检测抗HFRS-IgM,CGIDA法敏感性差于ELISA法,但是无假阳性;检测抗HFRS-IgG,CGIDA法的灵敏度高于IFAT法.苦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口服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注射液相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别,但前者优于改善休克情况,后者强于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2.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预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ELISA、酶谱电泳等方法 ,对NSCLC肿瘤病理标本、血清、尿液和骨髓等进行检查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概率模型。 结果 :免疫组化指标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 (I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白细胞分化抗原变异型 (CD4 4v6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与NSCLC淋巴结转移危险有关 (P <0 .0 5 )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TIMP 2 )、上皮型钙粘素 (E cad)与NSCLC淋巴结转移危险下降有关 (P <0 .0 5 )。血清MMP 2、MMP 9,尿液MMP 2、MMP 9及骨髓上皮膜抗原 (EMA)阳性细胞与NSCLC远处转移危险有关 (P <0 .0 5 )。其中免疫组化指标CD4 4v6、IMVD、E cad及尿液MMP 2、骨髓EMA阳性细胞对NSCLC转移有显著回归效果而分别被选入概率模型 1和 2 ,其预测准确率分别为 81.1%和 72 .7%。 结论 :组织标本中CD4 4v6、IMVD、E cad以及尿液中MMP 2及骨髓EMA阳性细胞检查 ,可预测绝大多数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 ,为NSCLC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有助于NSCLC的个体化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3.
孝感市是湖北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全市2003~2006年累计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64例,现对这4年急血疫情作如下分析。1资料与方法收集2003~2006年全市急血病人个案卡及感染地点进行处理后的资料记录,均由孝感市血防机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填写,资料来源真实可靠。2结果2.1发病情况4年来全市共发生急感64例,其中2003年36例,2004年20例,2005年5例,2006年3例,急血病例数逐年下降,2004年较2003年下降44.4%,2005年较2004年下降75%,2006年较2005年下降40%。2.2地区分布孝感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涉及汉川、孝南、应城、云梦4个县(市区),其中汉…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66.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leukin-1  相似文献   
67.
用真核表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β)的重组质TR421-hCGβ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ELISA法筛选阳性细胞株,经过多次的克隆化培养,最终获得10株持续、稳定分泌抗hCGβ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随机抽取6H1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的制备、纯化及免疫学特性的分析。间接ELISA法证明6H1单抗属于IgG2a亚类。Western blot证明6H1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hCGβ,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等结果表明,6H1单克隆抗体能够不同程度的结合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膜上表达的hCGβ分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8.
中医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通过锁相放大技术测到人体不到1cm^2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射的平均归一化光谱与中医艾条灸、隔姜灸、隔蒜灸及隔附子饼灸点燃过程中的光谱比较发现,后面三种间隔灸与人体自发辐射的光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而艾条灸等的光谱却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69.
不同全麻药对小鼠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药对小鼠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分为5组,分别是用α-氯醛糖、戊巴比妥钠、氨基甲酸乙酯、水合氯醛、氯胺酮进行腹腔麻醉后,测定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比较其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结果:氯胺酮组的SNAP和CMAP的传导速度都最快,而α-氯醛糖组的SNAP的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都最差。结论:在实验性研究或临床应用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测时,选用氯胺酮或戊巴比妥钠麻醉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