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长条状颅内动脉瘤的介人治疗方案、机理及其疗效.方法 对38例Hunt-Hess分级Ⅰ-Ⅳ级、长条状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分段"交错成篮"技术填塞:瘤体被人为分成2段,首个弹簧圈的大小与动脉瘤的横径相仿,于远段成篮,篮内致密栓塞后,其最后一弹簧圈的残余部分置于篮外,与后继弹簧圈交织成下一个篮,第2个篮网拦瘤颈,防止后继弹簧圈的逸脱,篮内致密填塞,直至封闭瘤颈.结果 100%闭塞35例(92.1%),95%闭塞3例(7.9%),无弹簧圈逸出等术中并发症;出院GOS5分25例(65.8%),4分7例(18.4%),3分6例(15.8%);术后3-25月随访,影像学随访28例,复发2例(7.14%).结论 "交错成篮"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增加长条状颅内动脉瘤中弹簧圈的稳定性,有利于封闭瘤颈、达到致密填塞,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篮筐”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方法、机制、适应证及疗效。方法1:1≥颈/体≥1:2的颅内宽颈动脉瘤156例,应用“3D弹簧圈”成篮技术;颈/体〈1:2的窄颈动脉瘤,应用“2D弹簧圈”成篮技术;后继弹簧圈选用普通二维弹簧圈、水凝胶弹簧圈或毛弹簧圈以达致密填塞。结果156例共158个颅内动脉瘤中100%闭塞143个(90.5%),出院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131例(84.0%),死亡2例(1.3%)。结论“篮筐”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填塞率,减少瘤颈残余,达到致密填塞,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JAZF1对脑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侵袭、迁徙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挖掘TCGA数据库中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JAZF1的转录水平差异以及患者生存曲线差异,然后通过科内收集的胶质瘤样本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JAZF1蛋白水平在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差异,通过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JAZF1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JAZF1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徙能力的关键分子的影响。 结果(1)Ⅳ级胶质瘤中JAZF1的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上相较于Ⅱ级和Ⅲ级胶质瘤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JAZF1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而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30.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JAZF1表达下降后,U87M细胞的侵袭和迁徙能力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扰JAZF1的表达后,p-Akt、MMP9、MMP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kt的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JAZF1在GBM中高表达且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过调控Akt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调控相应信号通路下游的MMP9、MMP2的表达影响GBM的侵袭和迁徙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尼莫同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NF-κB表达和活化的影响. 方法制作SD大鼠落体撞击脑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地塞米松和尼莫同干预,检测脑组织NF-κB P65和IκBα的表达. 结果 TBI后脑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明显增加,伤后24 h最低,持续到96 h仍有明显表达;IκBα表达明显减弱,伤后24 h达到低峰.尼莫同与地塞米松可以显著降低TBI后NF-κB P65的表达和增加IκBα的表达(P<0.01),尼莫同作用优于地塞米松(P<0.05). 结论尼莫同可以抑制TBI后NF-κB表达和活化,从而调节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伴有颅内血肿形成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采用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的52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患者资料,分析并探讨其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及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术中夹闭52个动脉瘤,其中4例多发动脉瘤术后予二期介入栓塞治疗,术后一年随诊根据GO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10例,死亡2例。其中Hunt-Hess分级V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是治疗Hunt-Hess分级V级以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患者的理想及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6.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疾病。与散发颅内动脉瘤相比,FIA破裂率高[1]。随访研究发现,在复发动脉瘤患者中,30%的患者其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出现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甚至存在2次以  相似文献   
2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体力学等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  相似文献   
28.
探讨建设颅高压专题学习网站的方法和经验。颅高压专题学习网站通过目标分析、素材准备、创作设计、脚本编写、打包压盘5个环节来实现。总结该网站建设中的经验。专题学习网站将是现代神经外科学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  相似文献   
29.
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术式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分析48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式改进及疗效.血肿<10 mL者采用“旁正中切口+窦上缘旁钻孔”术.血肿≥10mL者可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跨横窦下缘骨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上缘骨瓣”,“幕上、下‘S'型切口+跨横窦骨瓣”等术式.结果全部病例经CT确诊并手术,横窦减压效果良好.结论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依赖头CT扫描.改进的术式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预防致命性脑疝.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分别在3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2例显微手术,98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行TCD监测。结果 52例行显微手术者中院内死亡3例;12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8例、4分(轻度致残)14例、3分(严重致残)4例、1分(死亡)3例。9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中院内死亡5例;随访12月,GoS评分:5分72例,4分13例,3分4例,1分4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发现.血管内栓塞疗效较显微手术好.疗效良好率血管内栓塞治疗组较优,完全栓塞率早期经显微手术较优(P〈0.05),再出血率和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方法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患者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