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367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55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肿泡眼单睑患者的理想重睑成形术式。方法 针对肿泡眼单睑的解剖特点 ,对常规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加以改进。通过较窄重睑线设计 ,去除适量松弛皮肤 ,去除臃肿眶隔脂肪及肥厚眼轮匝肌、睑板前结缔组织 ,改善重睑形态。结果 本组患者共 30 8例 ,随访 15 0例 ,随访时间 3~ 12个月。其中 12 3例效果满意 ,19例效果一般 ,8例不甚满意。结论 对于肿泡眼患者可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基础上 ,将松弛皮肤、眶隔脂肪、眼轮匝肌及睑板前结缔组织适量去除 ,术后重睑形态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痛人流术较好的麻醉方法。方法 P组静注芬太尼及异丙酚,E组静注芬太尼与依托咪酯,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对呼吸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SPO2下降P组较E组明显,且有显著差异;P组清醒时间长,与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种药物的应用各有利弊,不能忽视基本的生命监测以及气道和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眼病,手术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虽然手术方法较多,但都有复发的可能,近年来开展的羊膜移植和丝裂霉素C棉片贴敷及呋尿嘧啶棉片贴敷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可能。我们近三年来开展的新鲜羊膜移植同时加丝裂霉素C棉片贴敷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芍药甙对胃肠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 方法采用平滑肌细胞长度测定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测定技术,观测芍药甙对胃肠平滑肌细胞的平均长度的变化;选择性PKA抑制剂和选择性PKG抑制剂对芍药甙舒张平滑肌细胞作用以及[Ca2+]i的影响;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对芍药甙舒张平滑肌细胞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涛  郑永生  杨文利  孙强  翁瑞 《医学信息》2008,21(5):711-714
目的 探讨一种比较精确的提上睑肌厚度的测量方法,从而对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给与更为准确的指导.方法 随机选择先天性单侧或双侧上睑下垂患者,并将所有眼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各种程度上睑下垂患者的提上睑肌厚度进行测量,再与传统的上睑下垂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共42人,经测量四组平均值分别为0.478±0.037mm;0.383±0.038mm;0.381±0.042mm;0.339±0.035mm.统计学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显示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术前检查上睑提肌厚度各组间有明显差异(P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黄饮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损伤,调节能量代谢和自噬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4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地黄饮子组(2.5 g·kg-1),每组20只;同背景、同月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地黄饮子组(2.5 g·kg-1),每组2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150 d。通过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小鼠跳台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单磷酸腺苷(AMP),并计算能荷(EC)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肝激酶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自噬激活激酶1(ULK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的磷酸化水平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改善AD小鼠脑中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及保护突触结构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4月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地黄饮子(2.5 g·kg-1)组,每组20只;40只同背景、同月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地黄饮子(2.5 g·kg-1)组,每组20只。正常+地黄饮子组和模型+地黄饮子组给予地黄饮子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150 d。采用小鼠避暗箱实验和Y迷宫自由交替实验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液质联用质谱仪(LC-MS)测定样品中谷氨酸(Glu)和谷氨酰胺(Gln)含量;长时程增强(LTP)实验检测脑组织的突触可塑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及突触素(SYN)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评估EAAT2的定位及表达;比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避暗箱实验中停留...  相似文献   
19.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重要的神经细胞类型,主要发挥营养与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密切的能量与物质偶联关系,能量偶联与物质偶联两者紧密关联、交互为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偶联失衡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核心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偶联网络失衡已成为AD干预的重要靶标并受到日益关注。中医学认为,AD的主要病机是肾虚髓亏,临床常用益肾填髓中药方剂治疗AD取得较好效果。研究发现大量益肾填髓方剂对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偶联失衡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中药方剂治疗AD的益肾填髓功效可能与其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偶联失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该文就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偶联失衡与AD肾虚髓亏病机之间可能内在联系及益肾填精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户外时间对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其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差异,为预防近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基于队列研究设计,在2019年调查了江苏、上海、福建、山西、河南、湖南、甘肃、重庆、广西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 046名1~5年级小学生,现场对其近视情况进行检查,并在2020年对该群体再次进行随访,现场检测近视发生情况,并在2020年视力测量后一周内对近视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户外时间与近视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2020年,基线时为1~5年级的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7.5%,其中,1~2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3.0%,3~5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31.7%。控制协变量后,在1~2年级小学生中,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的0.76倍(95%CI:0.62~0.93,P=0.008);而对于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才对近视发生有显著保护作用,其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学生的0.75倍(95%CI:0.61~0.93,P=0.007)。结论 1~2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达到1 h户外时间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而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需达到3 h户外时间可能才会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预防近视的户外时间推荐应有差异,年级越高,户外时间相应增加,降低其近视发生率。但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因素对近视的作用,采用综合手段防控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