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钉道局部点状固化技术在体外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效果。方法选用30个新鲜成年山羊腰椎。每一个椎体一侧椎弓根常规置钉(空白组);另一侧对钉道局部进行点状固化处理后拧入螺钉(实验组)。24h后,随机选取10个椎体行轴向拔出实验,其余20个椎体行周期抗屈实验。结果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空白组(637.60±109.95)N,实验组(816.50±134.88)N;螺钉拔出的能量吸收值:空白组(1.268±0.252)J,实验组(1.631±0.269)J,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抗屈试验中,实验组的螺钉能够耐受更大的负荷或者在同等负荷下所产生的位移较小。结论钉道局部点状固化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解决螺钉松动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应用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7月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获得3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406例,其中男147例,女259例,年龄50~79岁(63.4±4.2岁),术前腰椎骨密度T值为-3.3±0.6(-2.5~-4.6)。根据术中使用椎弓根螺钉种类的不同,分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PS)组(n=173)和普通椎弓根螺钉(CPS)组(n=233)。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术前骨密度T值、疾病类型、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根据术后每次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或C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融合率、螺钉松动率及断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8年(3.7±1.0年)。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EPS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CPS组(P0.05)。EPS组中,1例(0.6%,1/173)患者的2枚(0.3%,2/796)螺钉出现松动,5例(2.9%,5/173)患者的7枚(0.9%,7/796)螺钉出现断裂;CPS组中,13例(5.6%,13/233)患者的17枚(1.8%,17/960)螺钉出现松动,2例(0.9%,2/233)患者的4枚(0.4%,4/960)螺钉出现断裂。EPS组螺钉松动率显著低于CPS组(P0.05),螺钉断裂率与CP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PS组融合成功率(99.4%,172/173)显著高于CPS组(93.6%,218/233)(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使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相比普通椎弓根螺钉具有更低的螺钉松动率和更高的脊柱融合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术前给药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共7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麻醉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36例患者麻醉前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术中两组患者均采用七氟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应激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1048.0±216.7)nmol/L,肾上腺素水平(15.3±5.0)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D4+T淋巴细胞水平(40.5±7.7)%,NK细胞水平(18.3±7.6)%、CD4+/CD8+水平为(1.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能够有效降低机体应激反应,维持正常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3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患儿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65例患儿行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观察组患儿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术后苏醒快,恢复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4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桂利嗪治疗,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MAC)、椎动脉血流(VA)、基底动脉血流(BA)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TCD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仅为80.85%(X2=3.639,P<0.05).结论:在CCCI治疗中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氟桂利嗪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7.
临床药师参与1例精神分裂症伴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家族史,分析可能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药物性因素并进行用药教育和药学监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本例药学监护,临床药师发挥药学专业优势,使患者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并发挥了医患之间的桥梁作用,提升临床药师在医疗团队的地位。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力平衡术后继发外翻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3例24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力平衡术后继发外翻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继发外翻的主要原因包括肌力平衡术中解剖定位错误、转移肌腱附丽点选择不当,张力过大等.结论在彻底软组织松解、纠正畸形的同时,选择发育良好的肌肉、正确的肌腱附丽点位置(第3楔状骨为宜)及合适的张力以建立有效的肌力平衡是预防肌力平衡术后继发外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Prestige LP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术后"张口不良"原因。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3月行PrestigeLP颈椎椎间盘置换术26例。通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三维CT影像学资料的搜集和对比,分析Prestige LP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术后"张口不良"原因,并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颈部、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依据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单间隙矢状面屈伸运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例患者发生置换椎间盘"张口不良"。正常患者与"张口不良"患者术后VAS评分及ND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张口不良"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置换椎间盘"张口不良"患者中,1例术前存在颈椎结构性后凸,术后颈椎后凸无改善;5例置入椎间盘与上下相邻椎间隙不平行,提示椎间隙处理不准确;1例椎间隙处理中椎体后缘骨质切除过多导致置换椎间盘"张口不良"。结论 Prestige LP颈椎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较简单方便,但手术依赖术者主观性和经验性较多,手术本身客观性和精确性较少,易出现局限性后凸和椎间盘"张口不良"。术后椎间盘"张口不良"不影响患者症状改善,但影响术后颈椎活动度;要获得满意的间盘动-静态平衡,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遵循手术关键原则和一个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0.
目的:总结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其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207例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点,统计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致伤因素、损伤特点(责任节段、AISA分级、合并伤等)、住院治疗情况(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和并发症以及远期死亡情况,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183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7.63∶1,年龄15~74岁,平均44.7±13.7岁,以高能量损伤(包括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伤以及其他复合伤)多见(159例,76.8%),50岁以下患者134例(64.73%),损伤节段C1~C2(3例,1.4%)、C3(28例,13.5%)、C4~C5(124例,58%)、C6(25例,12.1%)、C7(26例,12.6%)、C8(5例,2.4%),所有患者治疗受伤至住院时间3.6±3.5d,住院时间为16.2±16.9d;住院期间以呼吸系统(63例,30.4%)和水电解质紊乱(25例,12.1%)为主要并发症。8年间总死亡率为30.91%(64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C1-C4损伤、保守治疗、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是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常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损伤部位好发于C4、C5节段,以高能量暴力创伤为主;高龄、上颈椎损伤、未行手术减压及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远期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