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1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0  引言 原癌基因Her22 也称C2erbB22 或Her22/ neu ,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家族的第二个成 员,位于染色体17q21 ,编码1 255个氨基酸的具有 跨膜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包括能与配体结 合的细胞外功能区和细胞内部的具有酪氨酸激酶活 性部分以及跨膜区,受体分子量约为185 KD ,因此 又被称为p185[ 1 ]  相似文献   
92.
内生场热疗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腔内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热化疗前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初步探讨热化疗的作用机制。方法:治疗组52例,腔内化疗每周1次,联合局部内生场热疗,每周2次;对照组50例,单纯腔内化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周后休息1周,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和胸腹腔积液中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治疗组中胸腔积液患者有效率为86.9%,对照组为60.0%,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腹腔积液患者有效率为79.3%,对照组为4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胸腹腔积液中CD4/CD8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NK细胞明显下降(P〈0.05);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值及NK细胞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胸腹腔积液和外周血中的VEGF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内生场热疗联合腔内化疗能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减轻不良反应。热化疗能提高局部及全身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可能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在我国位居第一,而多数患者确诊时即为中晚期,已失去手术的机会,故化疗已成为此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可以延长胃癌、结直肠癌等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生存期,但是接受此类方案中至少50%患者对化疗无效,而且同一化疗方案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从完全缓解到无效,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间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所致,近年来的各项研究逐渐表明,TS基因的多态性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
抗肿瘤血管治疗与肿瘤血管及微环境的正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血管提供营养物质。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抗肿瘤血管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定,但是将其与化疗或放疗序贯地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认识的加深,目前已认识到异常的肿瘤血管及肿瘤微环境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平衡发生偏斜的结果。研究者提出抗肿瘤血管治疗可以使得肿瘤间质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恢复平衡,从而使肿瘤血管及其微环境发生暂时的正常化。在这种正常化的状态下,肿瘤血管抗转移的能力增强,肿瘤细胞的供血、供氧增加,并且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强。肿瘤血管及其微环境发生正常化的理论,提升了抗肿瘤血管治疗的临床地位,为制定更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ERCC1Asn118Asn,XPD Lys751Gln和XPA A23G各基因型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基因型之间疗效及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94例NSCLC患者的基因型,并与疗效及生存期结合分析。结果:XPD Lys751GlnLys/Lys、Lys/Gln和Gln/Gln基因型之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P=0.007。Lys/Lys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而Lys/Gln和Gln/Gln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95%CI分别为9.94~12.06和11.21~12.79。Lys/Lys、Lys/Gln和Gln/Gln各基因型对含铂类方案化疗临床获益(CR PR 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4,P=0.272。XPA A23G AA和GG基因型及ER-CC1Asn118Asn AA和TT基因型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3,P=0.550;χ2=0.451,P=1.000)。未检测到XPA及ERCC1杂合子基因型。结论:XPD751可作为预测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非小细胞肺癌Fas/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Fas/FasL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技术测定65例NSCLC组织标本Fas/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Fas基因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46.15%vs80.00%,P<0.05),而FasL基因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49.23%vs13.33%,P<0.05);FasL的表达与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Fas/FasL与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Fas/FasL基因蛋白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调节;检测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为临床判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病变的发展以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OPRM1基因多态性对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123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患者NRS≤3时使用的剂量。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OPRM1多态性位点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剂量的差异。结果 OPRM1突变频率为32.9%。123例患者中有66例突变,其中野生纯合型(A/A型)患者57例(46.34%),突变杂合型(A/G型)患者51例(41.46%),突变纯合型(G/G型)患者15例(12.20%)。G/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与A/A型、A/G型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型与A/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RM1基因有可能成为预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为镇痛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呈上升趋势,因肺癌的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上肺癌患者在确诊时约有80%以上已属晚期。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首选方法之一,长期以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化疗的有效率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对肺癌更有效的化疗药和更合理的化疗方案,以尽快提高肺癌的综合治疗效果。我科自1995年5月始采用以长春地辛(VDS)为主的IVP、MV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38例中晚期NSCLC,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患者因纳差半年,消瘦、乏力2个月余,骨痛、进行性贫血半个月于2003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有纳差,自认为是"胆囊结石"所致,未予重视.近2个多月来无明显诱因有消瘦、乏力,体质量下降7 kg左右.感全身骨痛半个月,渐加重,以腰部明显.12 d前因"胆囊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前查Hb 90 g/L,术后曾输血,复查2次Hb,一次为62 g/L,一次为48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