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34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急性白血病 (AL )疗效和生存期 ,探讨AL免疫表型与疗效关系 ,对 34例AL进行了免疫表型检测 ;采用单克隆抗体 (McAb )和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 ;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所检测的各种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CD33>CD13>CD11b >CD14,干 /祖细胞分化抗原CD34的表达率为 2 8% ,M3 不表达CD34和HLA DR。CD34+的完全缓解 (CR )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免疫表型的检测和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2.
患者男, 78岁。2000年 3月出现脸色苍白、胸闷、乏力并逐渐加重,同年 8月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1. 23×1012 /L,血红蛋白 40g/L,白细胞计数 6. 3×109 /L,中性粒细胞 0. 70,淋巴细胞0. 23,血小板计数 95×109 /L,网织红细胞 0. 3%,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在正常范围。Coomb’s试验和Ham’s试验阴性。骨髓涂片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明显增高,粒系增生显著活跃,部分细胞胞浆颗粒增粗,可见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积分(NAP)积分为 19分,红系增生低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合并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ML合并结外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标志特征,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2例CMML合并结外NHL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因乏力或出现相应部位肿瘤侵犯症状就诊。例1患者诊断为CMML后发生NHL,例2患者则同时诊断为CMML和NHL。实验室检查示,2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骨髓增生活跃伴有病态造血;细胞免疫表型为CD14+ CD64+;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BCR-ABL为阴性(-)。PET/CT 检查显示 2例患者均未发现骨髓高代谢灶,例1患者表现为小肠异常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SUVmax)值为12.60;例2患者表现为肺内异常高代谢,SUVmax值为6.72。病理检查提示2例患者均为B细胞来源的NHL;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提示,LCA、CD20、CD79a、Bcl-6、Ki-67均为阳性,CD5、CD10、CD3、CylinD1、CD56、CD23、CD21阴性。结论:CMML合并结外NHL罕见,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进行分析,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4.
提出了无线传感网用于医疗护理的2种基本形式,详细介绍了无线传感网在智慧医疗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传感器节点等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的解决将有效提高老龄化社会家庭或者医院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20例FGR孕妇(FGR组)和同期住院的2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外周血和脐血血清ADM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FGR组孕妇孕晚期脐血流及胎儿血流相关动力学指标.结果 FGR组孕妇脐血ADM为(25.42±6.65)μg/L,高于对照组的(21.37±5.42)μg/L(P<0.05);外周血血清ADM为(22.04±4.99)μg/L,亦高于对照组的(17.61±1.56)μg/L(P<0.05).孕妇脐血ADM高于其外周血(P<0.05).FGR孕妇脐血ADM水平与胎儿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呈负相关(r=-0.98,P<0.01).结论 ADM可能参与FGR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影响胎儿-胎盘循环的血流重建.  相似文献   
57.
浅谈留针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钰  寇晓茹 《世界中医药》2011,6(3):237-240
针灸效应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时间条件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尤以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甚为密切。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并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加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作为针刺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寻求最佳的留针时限,将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RA)为金标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 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 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 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 < 3 mm, 3~5 mm, ≥ 5 mm; 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  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 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 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 5 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 < 3 mm的动脉瘤, DSA/3DRA评价为3~5 mm。  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 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相似文献   
59.
同位素示踪法测定清蛋白合成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前体池和产物池中同位素丰度,对清蛋白合成速率进行评估。方法:8只新西兰兔进行L-[2H5]-苯丙氨酸和肠外营养液输注,输注前和输注后每小时取静脉血3ml。对前体池和清蛋白结合池氨基酸进行提取和衍生化后,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两池中的同位素丰度。将同位素丰度代入计算公式,得到新西兰兔在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时的清蛋白合成率分数。结果:在保留281.65s出现衍生物峰,L-[2H5]-苯丙氨酸衍生化产物为N,O-双三甲基硅烷基-L-苯丙氨酸。输注实验1h后前体池同位素丰度达到稳定状态,此时清蛋白结合池同位素丰度近似于直线上升,新西兰兔在给予肠外营养时的清蛋白合成率分数为(17.26±0.92)%。结论:同位素示踪法是一种直接、准确、有效地测定清蛋白合成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DNA双链损伤修复基因NBS1的Glu185Gln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的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39例宫颈癌患者及264例健康对照者的NBS1Glu185Gln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结果: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231,95%CI=1.247~3.991,P=0.007),并且G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中更显著(GG vs CC:调整后OR=3.703,95%CI=1.559~8.798,P=0.003)。结论:NBS1基因的Glu185Gln多态位点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相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