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药物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均P<0.0l),且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1);两组镇痛疗效比较,电针组术后2h优良率为96.7%(58/60),优于药物组的75.0%(45/60,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均增高,且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 h)及安全性均优于PCIA.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乌拉地尔与艾司洛尔用于耳显微手术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为生理盐水组;B:乌拉地尔以3μg/(kg·min)泵入;C:艾司洛尔以200μg/(kg·min)泵入;D:乌拉地尔以1.5μg/(kg·min)泵入+艾司洛尔以100μg/(kg·min)泵入。记录用药前、用药后3、5、30、60min和术毕时的HR、MAP。四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和麻醉时间。结果在用药5min后B、C、D三组MAP与用药前及A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B组的HR与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C、D组的明显下降(P〈0.05);A组的HR、MAP与用药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B、C、D组的手术出血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乌拉地尔、艾司洛尔单独及两药小剂量复合持续输注,均能在耳显微手术中有效地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与麻醉时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新生期大鼠吸入七氟烷对其神经及认知功能发育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新生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只,实验组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d吸入2.6%七氟烷+运载气体2h,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对比两组大鼠喂实验第30d时(出生后37d),对比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游泳路程、...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拟将盐酸格司琼、氟哌利多、曲马多分别用于术后静脉PCA(PCIA) ,探讨术后镇痛的效果及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0例 ,ASAⅠ~Ⅱ级 ,行择期胃癌根治术的病人 ,男 5 2例 ,女 39例 ,年龄在 5 4~ 6 5岁之间 ,术前 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 0 1g ,阿托品 0 5mg。麻醉方法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穿刺部位T8-9,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cm ,给试验量 2 %利多卡因 2ml,确定硬外穿刺成功后 ,总量 2 %利多卡因 13~ 15ml,阻滞平面达T4-5。待手术结束后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30人 ,术后开启PCA…  相似文献   
25.
<正> 在肛肠手术中,由于骶管麻醉操作简便,作用肯定而被广泛采用。但像其他硬膜外科麻醉一样,其潜伏期过长、肌肉松弛不良、阻滞不全常被引注意。国内外近来多采用碳酸利多卡因克服以上不足。我们将此法用于骶管麻醉效果满意,并随机作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2月~2001年2月间的50例肛肠手术患者按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有普通1%盐酸利多卡因组(简称普通组)和1%碳酸利多卡因(简称碱化组)。50例中男32例,女18  相似文献   
26.
自 1930年丁卡因问世以来[1] ,作为主要的局麻药而被广泛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同时也因毒性大、且丁卡因液体针剂多为医院自制 ,制剂不稳定而使应用受到限制。为观察国产丁卡因粉针剂用于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 epiduralanesthesia ,简称CSEA)的优点及效果 ,现将作者应用国产丁卡因粉针剂用于CSEA 116例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下腹部或下肢手术且普鲁卡因皮试阴性的患者 (ASAⅠ~Ⅱ级 ) 116例 ,男 5 6例 ,女 6 0例 ,年龄 x±s(5 1± 13)岁。其中子宫切除术 5 8例 ,直肠手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术前应用戊乙奎醚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分为两组:A组,30例,年龄60-69岁;B组,30例,年龄70-82岁.两组均于术前30 min肌注戊乙奎醚0.5mg,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记录术前24 h(T0)、术后12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和术后72 h(T4)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MMSE评分低于23分或与比T0下降2分认为患者发生POCD.结果 与术前比较,B组术后各评估时点MMSE评分均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46.7% vs.20.0%)(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70岁以上患者术后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60-69岁患者.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56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舒芬太尼组(S组,n=28)和芬太尼组(F组,n=28).麻醉诱导采用丙泊2.0 mg/kg,琥珀胆碱1.5 mg/kg,S组用舒芬太尼0.4μg/kg,F组用芬太尼3 μ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给予维库...  相似文献   
29.
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ICP)增高的程度是决定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脱水药物降颅压是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治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目前临床常规应用渗透性利尿剂20%甘露醇以达到脱水、降低颅内压之目的,但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平衡、肾功能等均有很大影响。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下称羟乙基淀粉)是一种新型的高渗盐复合溶液,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电针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电针内麻点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一组)、电针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二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普瑞巴林(硬膜外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并对治疗期间补救药物奥施康定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3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VAS评分、SF-MPQ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下降(P<0.01);两两比较显示硬膜外组和电针二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均低于电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二组与硬膜外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补救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镇痛组治疗期间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结论电针针刺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