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1.
目的探索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辐射诱导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为以核质桥为指标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 Gy 60Coγ射线(剂量率为1 Gy/min)照射人离体外周血(设0 Gy对照),照射后28 h在细胞样品中加入终浓度为6μg/ml的松胞素B,培养48、56、68和72 h后收获;或照射后加入终浓度为0.6、1、2、6、10μg/ml的松胞素B,培养68 h后收获。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进行标本制备,分析单核细胞、双核细胞、多核细胞的比例,以及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及微核率。结果对不同细胞培养时间,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0和2 Gy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具有升高的趋势;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0~0.033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浓度松胞素B处理组,随松胞素B浓度的增加,0和2 Gy时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有所升高;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0~0.047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μg/ml组相比,10μg/ml组微核率显著降低(U=2.74,P<0.01)。结论不同细胞培养时间组和不同松胞素B浓度组的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当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可提前得到核质桥分析结果;培养开始加入松胞素B可简化实验步骤,但可供分析的细胞数过少,用于剂量估算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大鼠血浆辐射敏感代谢物并探索其代谢通路,为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60Co γ射线对20只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1、3、5 Gy,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大鼠受照7 d后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大鼠受照后,筛选出血浆中11个辐射敏感代谢物,主要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十八二烯酰基肉碱、十八一烯酰基肉碱、十六酰基肉碱、牛磺酸、L-犬尿氨酸及胞嘧啶随受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 < 0.05),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大鼠受到γ射线照射后,血浆中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有6个代谢物具备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对电离辐射诱导L02人正常肝细胞(简称“L02细胞”)的线粒体编码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Ⅱ基因表达、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和细胞活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2×7析因设计方法.0、1、3、5、8、10、15 Gy剂量60Coγ射线分别照射L02细胞24、48 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OXⅡ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XⅡ蛋白表达水平,ATP发光检测试剂盒和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水平和细胞活力.结果 照射时间与照射剂量对L02细胞的COX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ATP水平升高和细胞活力下降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92.43、267.40、6.99、116.11,P<0.05或P<0.001).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照射后24 h COXⅡ蛋白表达水平、照射后24、48 h ATP水平和细胞活力分别与照射剂量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P<0.01).结论 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60Coγ照射诱导的L02细胞COXⅡ基因表达和细胞内ATP水平与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忻州事故中宫内受照者"京"进行回顾性剂量重建.方法 受照后16年取"京"及其母亲"芳"的外周静脉血,用常规方法分析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用CB法分析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用全染色体探针的FISH方法分析染色体易位,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全基因组易位率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剂量估算.参照"芳"的剂量校正系数推算"京"在宫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受照16年后未观察到两位受照者的外周血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率在正常范围内.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吸收剂量与全基因组易位率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芳"在16年后用FISH方法估算的剂量为0.76(0.41~1.00)Gy,而"芳"在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为2.30(2.07~2.50)Gy,其剂量校正系数为3.03;"京"在16年后估算的剂量为0.61(0.44~0.86)Gy,推算"京"在宫内受照的剂量为1.85(1.33~2.61)Gy.结论 16年后用FISH方法对宫内受照者进行剂量重建,参照受照母亲的剂量校正系数,可推算出胎儿宫内受照的大致剂量,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5种细胞遗传学方法对南京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进行照后第4年随访,筛选回顾性剂量估算指标,为探明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事故患者外周血,进行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着丝粒环)、微核和核质桥分析,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并估算生物剂量。结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估算的剂量分别为1.45和1.21 Gy,与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相近;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微核、核质桥估算的剂量分别为0.56、0.45、0.41 Gy,低于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其修正系数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模型。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G显带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估算方法,适用于回顾性剂量估算,应用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回顾性剂量估算需用修正系数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红花提取物抑瘤作用的有效组分。方法:选择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肺癌细胞H1299及A549共5株人常见肿瘤细胞株,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对红花提取物及大孔树脂水-乙醇洗脱后的不同有效组分共6个供试品进行体外抑瘤作用评价,绘制浓度效应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各有效组分的抑瘤效果。结果:红花提取物各有效组分对肺癌细胞的抑制效果较好,IC50为16.24~189.86 μg/mL,其次为K562、SMMC7721及HeLa细胞。红花提取物脂溶性组分抑瘤作用较水溶性组分好,如红花提取物95%醇溶组分对5株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24~66.51 μg/mL。结论:红花提取物在体外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肺癌细胞,其抑瘤作用有效物质可能是脂溶性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估算局部照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例人外周血样本,每例血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不照射,另一部分再分成两组分别于1和5 Gy的60Co γ射线下离体照射,剂量率为1 Gy/min。将来自同一样本的照射血与未照射血按1∶3或3∶1比例混合以模拟局部照射,共分析8组混合血样中双核淋巴细胞微核(MN)率,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Dolphin's模型推算混合血中受照血的微核率,并采用卫生行业标准(WS/T 178—1999)推荐的剂量效应曲线估算局部照射剂量。结果:各组混合血样MN分布均不符合泊松分布。1 Gy照射组估算的局部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偏差较大,5 Gy照射组估算的局部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较接近。结论:离体情况下,MN能较好的用于估算局部照射剂量,且MN可能更适用于较高剂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9.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易位估算辐射生物剂量技术方法》是在收集整理、全面阅读了与该标准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我国现行有效的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将资料汇总分析后经实验室反复验证的基础上制定的.此标准主要用于早先事故受照人员的生物剂量估算,为临床放射损伤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为了使放射性疾病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贯彻执行该标准,该文对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大鼠的小肠组织中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并探索其代谢通路,为放射性肠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60Co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5、8 Gy,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靶向脂质组学方法,探究大鼠受照后小肠组织中脂质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大鼠受照后3 d,筛选出小肠组织中15个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其中4个代谢物浓度显著上调,11个代谢物浓度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5、5.998、5.836、-5.503、-5.449、-5.422、4.841、4.802、4.621、4.457、4.426、4.373、4.110、3.945、3.902,P<0.05;错误发现率<0.05),主要涉及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4个磷脂酰丝氨酸(PS)随受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上升,1个磷脂酸(PA)、2个鞘磷脂(SM)及4个脂肪酸(FA)随受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下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2>0.80,P<0.05)。结论大鼠受到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小肠组织中脂质代谢物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的11个脂质代谢物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可能成为放射性肠损伤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