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鼠受到全身照射后血浆脂质代谢特征, 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非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 将50只SD大鼠分为6组, 用0、1、2、3、5、8 Gy钴60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 将25只大鼠分为5组, 用0、0.5、2.5、4、6 Gy射线进行照射。照射后4 h, 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浆, 筛选辐射敏感脂质并测定其浓度, 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结果非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 共筛选出15个辐射差异脂质;经靶向脂质组学验证, 其中7个可作为辐射敏感脂质。辐射敏感脂质ROC区分0 Gy组与> 0 Gy组、< 2 Gy组与≥ 2 Gy组样本曲线下面积(AUC)均> 0.75;将其组合后进行ROC分析, AUC值提高为0.96和0.94。在0~6 Gy范围内, LysoPC(18:2)、LysoPC(22:0)、PC(18:0/18:2)、PE(18:2/16:0)和PE(18:2/18:0)浓度随照射剂量的上升而下降。结论大鼠受照后4 h, 共筛选出7个血浆辐射敏感脂质, 其组合可用于特定照射剂量分类, 其中5...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中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多种精神和躯体的情感障碍。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中风患者中占40%~50%,该病不仅增加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生活和预后带来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PBL教学法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两个班级的在校学生,一个班采用PBL教学法,另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在教学前、后分别施测,比较不同班级学生学业情绪差异。结果PBL教学组的积极高唤醒维度自豪因子及积极低唤醒维度满足因子的增强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学业情绪的其他因子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BL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等方式营造融洽和睦的学习氛围,充分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更加放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不同结构类型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dic)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两名健康人外周血样品,用0、0.5、1、2、3、4、5和6 Gy 60Co γ射线(剂量率为0.27 Gy/min)离体照射人外周血,常规培养、收获和制备染色体标本,镜下分析并记录不同结构类型dic;应用CABAS软件建立dic剂量-效应曲线;并对两验证样本进行剂量估算。结果 不同结构类型dic率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升高(R2=0.886~0.943,P<0.01),各剂量点经典型和单端型dic构成比之和约占所有类型dic的92%以上,而近距型dic和双端型dic分别在各照射剂量点的构成比均<4%。不同结构类型dic剂量-效应曲线的R2值均达到0.998;应用4条曲线估算的受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dic剂量-效应曲线估算较高剂量时(3.9 Gy),相对偏差均≤13.08%。结论 基于不同结构类型dic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具有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波紫外线照射后HaCaT细胞早衰和P53、P16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UVB)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早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0、20、50、80和100 mJ/cm2UVB分别照射HaCaT细胞,于照射后72 h采用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早衰细胞比例,利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照射后24、48、72 h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照射后24、48 h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的表达变化。结果 20、50、80和100 mJ/cm2UVB照射后,HaCaT细胞出现早衰相关表型,照后72 h细胞体积增大(F=115.18,P<0.05),增殖能力降低(F=410.32,P<0.05),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F=16.31,P<0.05),照后24、48、72 h溶酶体数量增多(F=17.65、38.36、13.66,P<0.05),照后24、48 h迁移能力降低(F=8.21、11.48,P<0.05)。照后72 h早衰相关蛋白 P53和P16表达增加。结论 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早衰,其机制可能通过引起HaCaT细胞P53和P16蛋白表达增加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回顾并分析了2011年5月~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并确定为肿瘤内科晚期的患者100例,根据查阅治疗记录、病历本及随访记录,将其分为两组:护理组55人以及对照组45人,护理组采取特殊地干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干预、医院建立出院回访、社会支持干预、治疗过程中教育辅导,并且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而对照组则采取一般护理方法,只注重身体治疗方面,并不包括心理的干预以及教育辅导等。6个月后对比其临床护理的生存质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实施护理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生存质量均有所提高,而护理组6个月后生存率达90.9%,对照组的生存率为77.8%,两组比较,护理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0.0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肿瘤内科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值得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甲强龙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注射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方法:选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甲强龙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测定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纯音听阈测定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纯音听阈测定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强龙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注射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辐射高本底地区老年居民外周血永生化细胞系,以保存高本底居民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开展天然本底辐射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材料。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20例高本底地区老年男性居民的外周血样品,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冻存复苏后,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和排除细菌、支原体污染,并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结果 成功建立20例40株细胞株,所有建成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成功率为100%。活性细胞大于90%,无细菌和支原体污染,G显带分析结果为转化后第20代细胞的染色体核型未发生改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高本底地区老年居民永生细胞系在遗传学特性上是稳定的,可用于进一步的天然本底辐射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试图建立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以保存孤独症患者家系特有的基因组资源,为进一步探讨孤独症的发生机理提供材料。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66个原发性孤独症核心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品,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将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并用遗传学方法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建系成功孤独症病例60例,父母成功132例,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后复苏成功率100%,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建系前后遗传是稳定的。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孤独症患者永生细胞系,可为进一步研究孤独症的分子水平发病机理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惟一的核外遗传物质,每个细胞中约有100~1000个mtDNA分子。人类mtDNA是含有16569bp的双链闭环分子,mtDNA含有37个编码基因及一段与mtDNA复制及转录有关、不编码基因的D环区,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区域。它位于线粒体的内膜,容易遭受到活性氧自由基侵害,同时缺乏有效的修复系统及组蛋白保护,其突变率远远高于核DNA,为核DNA的10~20倍。研究认为:mtDNA突变与衰老和多种疾病有关。在各类突变中,mtDNA的缺失突变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辐射生物学领域,对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刚刚起步。笔者就mtDNA缺失、其检测方法以及在辐射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