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低容量患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程度。方法 24例患分为A组(血容量正常)12例和B组(低血容量)12例。分别于IPVV时和暂停通气时测CVP,所得资料按组内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 A组IPPV时和暂停通气时所测的CVP相差无统计学意义;B组IPPV时所测的CVP平均为0.958kPa,在正常范围,暂停通气时所测的CVP平均为0.442kPa低于正常值,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结论 低血容量患,HPPV支持下所测的CPV值不能作为评价循环血量是否充足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2.
张峰铭  金盛哲  葛春林 《安徽医药》2019,23(8):1492-1495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管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胆囊结石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人们通过连锁分析家系和种族研究探索遗传因素对胆囊结石形成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对胆囊结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总结胰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7例胰头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胰腺增强CT和(或)胰腺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包括AFP、CA19-9、CA125、CEA,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患者检查血清IgG4.临床诊断为胰头癌、胰头肿块、肿块型胰腺炎的患者行术中病理学检查.胰头癌根据肿瘤的分期及浸润程度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胆肠吻合和(或)胃肠吻合术.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在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的前提下选择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应在肿瘤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肿瘤周围的组织和器官,行个体化治疗.结果 胰头实性占位性病变194例,其中胰头癌125例、胰头肿块45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9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1例,胰岛素瘤4例;胰头囊性占位性病变53例,其中黏液性囊腺瘤12例、浆液性囊腺瘤8例、胰腺囊肿17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4例.病理学检查确诊胰腺癌的71例患者术前肿瘤系列检查阳性率分别为:AFP为7.0% (5/71)、CA19-9为94.4% (67/71)、CA125为42.3%(30/71)、CEA为0.12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肿瘤系列检查阳性率分别为:AFP为1/12、CA19-9为4/12、CA125为1/12、CEA为0.11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获得病理学诊断,其中胰头癌71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7例、胰岛素瘤4例、胰腺结核1例,黏液性囊腺瘤8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胰腺假性囊肿6例、巨大淋巴管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4例.247例胰头占位性病变患者中,6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4例行胰头、胰颈部切除术,2例行钩突部分切除术,9例行肿瘤摘除术,38例行胆肠吻合和(或)胃肠吻合术,22例行ERCP+内支架治疗,18例行PTCD+内支架治疗,1例行剖腹探查,88例未行治疗.结论 胰头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超声、CT、MRI检查.根据肿瘤性质、疾病种类个体化制订手术方案,对胰头良性及低度恶性的肿瘤应行个体化治疗,在肿瘤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肿瘤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术中病理学诊断有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筛选标志蛋白,找出最佳的标志蛋白组合模式作为临床诊断指标.方法 收集29例胰腺癌患者血清标本和5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癌人群血清标本作为对照.采用SELDI技术检测其蛋白质指纹图谱表达,所得到的结果采用Biomarker Wizard及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软件分析,筛选最终可能用于胰腺癌诊断的蛋白标志物并优化组合建立胰腺癌诊断模型.结果 发现胰腺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之间有26个差异表达特异性蛋白,分析系统筛选出一组包含4个标志蛋白(5705、4935、5318和3243 Da)建立起一个胰腺癌的诊断模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7.4%.盲法验证此模型敏感性88.9%、特异性89.5%.结论 SELDI-TOF-MS技术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远远高于目前所采用的某一单独标志物的血清学诊断,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胰腺癌的蛋白质组学改变及其临床诊断应用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内皮素(ET)对离体Oddi括约肌收缩的直接影响,并对其传导通路进行探讨。方法 :(1)按累积加药法在K-H液中加入各浓度(0.1~100.0nmol/L)的ET-1,观察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及振幅的变化;(2)加入ET-1抗血清、尼卡地平、BQ-123后,再加入ET-1,测定三者对Oddi括约肌收缩的影响;检测Oddi括约肌PKC的活性。结果 :ET能收缩静息状态下的Oddi括约肌,其作用强度随ET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ET-1浓度的增高,Oddi括约肌细胞胞浆蛋白激酶(PKC)活性也呈增高趋势。尼卡地平对ET所致的Oddi括约肌收缩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ET抗血清及BQ-123能显著抑制ET所致的Oddi括约肌的收缩。结论 :ET-1 能明显收缩离体Oddi括约肌,其收缩强度与ET存在量效关系。ET抗血清和ET受体拮抗剂(BQ-123)对ET-1有较强的拮抗作用。PKC参与ET-1引起的Oddi约肌收缩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86.
多数妇科手术都能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尤其是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良好,肌松满意,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轻和可控性较强。但也常因患者的紧张或阻滞麻醉不完善,引起患者的恐惧、不适和疼痛。因此术中有必要合理辅用适当的镇静镇痛药。我们在术中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与咪唑安定,效果尚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胰腺假性囊肿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128例胰腺假性囊肿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30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失访,27例在随访期间囊肿自行吸收。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组22例,有效率60%。外科手术治疗76例,死亡率5.3%(4/76),手术方式包括:外引流10例,死亡率20%(2/10);囊肿胃吻合术14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42.9%(6/14),死亡率7.1%(1/14);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28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10.7%(3/28),死亡率0%;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3例,死亡率33.3%(1/3);假性囊肿切除术21例。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术。囊肿胃吻合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于怀疑为真性囊肿或囊腺癌者,应尽量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8.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小肠良、恶性病变中p21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肠癌p21蛋白的阳性率为38.89%,癌旁组织为68.42%,正常的小肠组织p21蛋白为阴性。表明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小肠癌的癌前病变,对小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p21蛋白表达与小肠癌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浸润、转移及预后无关,说明在小肠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其它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89.
全髋置换术中骨水泥致心律失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豪  葛春林 《淮海医药》2003,21(2):109-109
患者 ,女 ,78岁 ,62 Kg。因左股骨颈骨折 ,在连硬麻下行左全髋置换术。术前因低血钾 ( 2 .5 mm ol/ L) ,EKG示频发室早 ,予以心律平、补钾治疗后好转。有高血压史 ,血压为 160 /90 m m Hg左右。入手术室后行连硬麻醉 ,小剂量局麻药诱导维持 ,血压为 13 5 / 80 mm Hg左右。手术进行至放置填塞骨水泥后 10 m in,病人出现血压下降 ,低至 80 / 45 mm Hg,有恶心 ,呕吐 ,继而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二连律 )。给予黄麻碱15 mg,利多卡因 40 m g静脉推注后血压回升至 13 0 / 85mm Hg,心率为 12 0次 /分 ,但心律失常无明显转 ,仍为频发性早搏…  相似文献   
90.
奥曲肽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奥曲肽在腹腔术后粘连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20只Wistar大鼠,在同一标准下刮伤其盲肠浆膜,制成损伤性腹腔粘连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6组.1组为对照组,于首次剖腹术后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0.5ml/12h皮下注射.2、3组分别给予奥曲肽0.5ml 2.5μg/(kg·12h)和氢化可的松2mg/(kg·12h)皮下注射,应用2周;a、b、c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而于2周后,实施粘连松解术,术后同1、2、3组方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奥曲肽和氢化可的松皮下注射,应用2周.1、2、3组和a、b、c组分别于首次剖腹术和粘连松解术后2周观察腹腔粘连程度.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奥曲肽无论在首次开腹术后还是在粘连松解术后均能显著减轻腹腔粘连(P<0.01).而氢化可的松只在首次术后具有预防腹膜粘连的作用.结论:奥曲肽具有预防腹腔粘连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