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探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0月~2009年5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例的诊疗过程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亦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或实验室指标,易漏诊、误诊。组织病理学上,Castleman病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三种亚型。12例病例均经活检病理确立诊断和组织分型,三种组织病理分型分别占58% 、33% 及8% 。12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有随访结果的10例,完全缓解2 例(透明血管型);带病生存5 例(透明血管型3 例,浆细胞型2 例);死亡3例(浆细胞型2 例,混合型1 例)。 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结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早期诊断是关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时注意选择不同部位、表现典型的淋巴结手术切取,必要时多次送检。治疗上以系统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切,个体差异大,预后不佳。尚在探究中的新型制剂也许会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32.
阑尾炎是一种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急性炎性反应性病变之一,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临床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治愈率高.但正因阑尾炎的低死亡率和急性病症病理特征,临床对其并发症尤其是远期并发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Schloffer瘤现普遍被认为是仅继发于阑尾炎手术的远期腹壁炎性反应性病变,据本院的病例调查得出结果每年平均仅出现2~3例,绝大多数出现于阑尾炎手术患者伤口周围,但也有少数继发于其他腹部手术.故通过相关病例调查分析和相关文献整理推测,各种形式的腹部手术应都有并发Schloffer瘤的可能.而由于Schlffer瘤病程迁延非手术不可治愈,加之其发生率低难以为临床所认识,往往造成误诊和漏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对Schloffer瘤以往的病例报道、本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和文献中有关Schloffer瘤的诊断标准作一整理并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FHL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62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与其相对应的癌旁胰腺组织中FHL1蛋白的表达。用Logrank检验分析FHL1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FHL1的蛋白表达在胰腺癌中与对应癌旁胰腺组织相比下降明显(0.197±0.042 vs.0.508±0.272,P<0.01)。同时,FHL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累及范围、远处转移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高表达FHL1组相比,低表达FHL1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FHL1的异常表达很可能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而这种异常表达又影响了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4.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探讨急性胰腺炎时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我们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变化以及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时的病情改变进行了研究。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收集 1996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 16 9例 ,其中男 98例 ,女 71例 ;年龄 16~83岁。重症急性胰腺炎 42例 (APACHEⅡ评分≥ 8分 ) ,男女之比为 1 5∶1,平均年龄 47岁 ,死亡 15例 ,死亡率为 36 % ;轻型急性胰腺炎 12 7例 (APACHEⅡ评分 <8分 ) ,男女之比为1 4∶1,平均年龄 45岁。 12 7例轻型急性胰腺炎均痊愈出院。本组 16 9例急性胰腺炎中有糖尿病史者 …  相似文献   
35.
患者女 ,30岁。因间歇性吞咽困难 5个月而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入院准备手术。术前检查无异常腹部体征。行腹部B超及CT检查时发现胰腺肿物。甲胎球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50 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术中见肿物位于胰腺体部 ,呈椭圆形 ,大约 5cm× 5cm× 6cm ,表面光滑 ,周围被正常胰腺组织包绕。切除肿物 ,同时切断食道贲门括约肌 ,行贲门成形术。病理学检查 :胰体部肿物包膜完整 ,色灰白 ,质细腻。光镜下所见 :肿物由增生的淋巴组织构成 ,内有滤泡形成 ,多数中心有血管 ,内皮细胞肿胀 ,小血管壁有透明变或蛋白性液体沉积 ,淋…  相似文献   
36.
1 病历简介 病人男性,59岁.35前年因"胃溃疡、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方式不详,术后病人恢复较好.2年前病人再次出现大量呕血、便血,量约2000mL,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于当地医院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7.
胆囊收缩素在胆源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CK)在胆源性胰腺炎(BP)发病中的作用及胆囊结石患者胰腺炎发病率高于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原因。方法:选用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普外科住院患者及门诊体检中健康人群共163例,既往无肝胆、胰腺病手术史,无梗阻性黄疸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胆囊结石组、肝胆管结石组、BP组。检测其血浆CCK浓度。结果:BP组血浆CCK浓度较正常对照组、肝胆管结石组及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1),胆囊结石组血浆CCK浓度较对照组及肝胆管结石组明显升高(P<0.01),正常对照组与肝胆管结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以BP组为病例组,其余三组合为病例对照组,BP病例组与病例对照组按不同的CCK浓度分组后,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x~2= 11.76、P<0.01),其相对危险度即OR值随着CCK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即随着CCK浓度的增加患胰腺炎的相对危险性也增加。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血浆CCK浓度明显高于肝胆管结石患者,是胆囊结石患者胰腺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CCK浓度与BP发病有密切关系,可能是BP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春林  景亮 《淮海医药》2006,24(4):266-268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按年龄不同分为2组.青壮年组(n=30)30~59岁,老年组(n=30),60~80岁.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瑞芬太尼7 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瑞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脑电双频谱指数维持在45~55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1 min及插管后5 min的SBP、DBP、HR.结果2组患者间除年龄外,性别、手术种类、体重、术前血球压积与白蛋白浓度及靶控输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2组患者的丙泊酚、麻黄素及阿托器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SBP、DBP、HR均较诱导前降低,但老年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因此在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根据年龄及种族的不同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39.
硬膜外阻滞麻醉加喉罩通气时动脉血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加喉罩通气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患者使用此麻醉方法,并对患者不同阶段的BP、HR、SPO2和动脉血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使用此种麻醉方法,既可保持硬膜外麻醉现有的优点,又可避免单纯使用气管内插管和放置喉罩而导致的心血管反应,麻醉用药量小,苏醒快。  相似文献   
40.
阿尔茨海默病中C1q诱导氧化神经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补体C1q能否诱导神经元产生氧化应激反应以及Aβ对其反应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神经元原代培养法,以Amplex-TM-Red检测氧化应激产物(ROS)的产生,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C1q的加入在0.5、2、6h均引起了神经元ROS生成增加,其中2h达高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Aβ1-40抑制了C1q诱导的神经元ROS的产生。结论 C1q与神经元的共育导致ROS的产生,提示C1q可能是导致脑内神经元氧化毒性及神经元死亡的因素之一,而加入Aβ1-40可阻断ROS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