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61.
目的:为了探讨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心衰的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ADR复制实验大鼠心衰模型,以心肌细胞Ca~(2+)-ATPase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为观察指标,研究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对大鼠实验心衰模型的影响。结果ADR模型组Ca~(2+)-ATPase活性为1.46±0.756μmolpi/mgprotein·h,与正常对照组(3.16±0.979μmolpi/mgprotein.h)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复康治疗组明显提高实验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Ca~(2+)-ATPase活性(2.68±1.067μmolpi/mgpmtein·h),与ADR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心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电镜细胞化学观察发现ADR模型组在受损的线粒体嵴部和内膜上,可见SDH活性反应产物大为减少,有的已全部灭活或仅有少量的活性产物沉积。心复康治疗组SDH活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嵴部和内膜上,呈现出强弱交替的现象,但其活性已有所减弱,部分线粒体内仅有少量的SDH活性产物沉积。结论:提示心复康口服液可显著改善ADR实验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Ca~(2+)-ATPase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262.
目的:探讨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复制大鼠实验心衰模型,以心肌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通透性为观察指标,研究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对大鼠实验性心衰模型心肌细胞自由基代谢及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阿霉素模型组GSHPx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为5159±2721μminmg和066±0468nmolmgp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心复康治疗组明显提高阿霉素损伤心肌组织GSHPx活性(64.77±5.112),降低MDA含量(0.326±0.241),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接近正常对照组值。心肌细胞膜通透性观察,阿霉素模型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严重损伤,硝酸镧标记可见镧颗粒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有大量电子致密的镧颗粒,线粒体外膜周围亦有致密的镧颗粒沉积,坏死的肌原纤维之间亦有少量散在的镧颗粒沉积。心复康治疗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细胞间隙和外膜可见镧沉积的电子致密颗粒,线粒体、肌丝之间有少量的镧颗粒沉积。结论:提示心复康口服液具有抗氧自由基作用和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膜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3.
胡元会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辨治房颤,强调本虚,尤重气阴,邪实方面权衡风、火、痰、瘀,提倡病证结合、因人制宜,善用角药,且主张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房颤,在缩短阵发性房颤复律时间、改善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临床症状、延长窦律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6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虚证中医分型与心脏结构、功能及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118例老年高血压LV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组、阳虚组、阴阳两虚组,比较各组心脏超声结构指标(LAD、LVEDD、LVMI)和心功能指标(EF、FS、E/A)以及血NT-proBNP水平.结果 心脏超声结构...  相似文献   
265.
目的比较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es,NYHAc)、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端前B型利钠肽(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NT-proBNP)等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检测NYHAc、LVEF及NT-proBNP,并根据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每月随访终点事件是否发生,根据不同的预后将病例分为组0、组1和组2。统计不同预后组别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选106例患者。3个组别NYHAc均值,组0〈组1〈组2,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再住院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别LVEF均值为组0〈组1〈组2。结论NYHAc和NT-proBNP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66.
目的 研究心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收集203例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心肾综合征和非心肾综合征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证候要素、证候分型的差异.结果 心肾综合征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构成比增加、吸烟比率高,心衰病程长,NYHA心功能分级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肌酐升高,与非心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心肾综合征患者气虚、阴虚证候要素出现频率低,阳虚、水饮证候要素出现频率高,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型比例升高,心肺气虚、气虚血淤、气阴两虚、痰饮阻肺型比例降低,与非心肾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心功能损害有关,年龄、吸烟等是重要的危险因子.心肾综合征出现伴随中医证候从气(阴)不足向阳虚水饮证候演变和心病及肾、心肾同病过程,淤血始终是关键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67.
高血压病中医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HD)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与肝胆湿热证相关的特异蛋白质。方法选择HD患者60例,其中高血压病肝胆湿热组40例;高血压病非肝胆湿热组20例。另选择健康者39名作为对照。采用弱阳离子纳米磁性微球捕获血清中的蛋白质,ProteinChip 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仪检测绘制成蛋白质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所有蛋白质质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 3.1分析之后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 5.0识别肝胆湿热证特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建立证候决策模型。结果HD肝胆湿热证与健康组之间共检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峰182个(P0.05);肝胆湿热组与非肝胆湿热组之间共检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峰132个(P0.05)。经筛选以质荷比为2 761.555(表达增高),6 624.362(表达降低),2 487.192(表达增高),2 461.610(表达增高),2744.318(表达降低)的5个蛋白峰组成的证候决策模型能很好地将肝胆湿热区分出来,该模型的敏感性为96.55%、特异性为90.00%、假阳性率10.00%、假阴性率3.45%。进一步对此决策模型进行盲法检验(前瞻性考核),结果其敏感性为81.82%、特异性为89.66%、假阳性率10.34%、假阴性率18.18%。结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是HD肝胆湿热证的物质基础,以此建立分子生物学证候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268.
心力衰竭(HF)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键。HF证候演变起于阴阳之变,终于阴阳衰竭,不离五脏,又以心肾为中心,就此提出阴阳五脏论的演变假说。HF证候规范化亟待解决,而方法学的应用将为证候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269.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实践发现伏邪“时空动态”“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的致病特点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一致,从伏邪角度出发,认为“正气不足,外邪内伏”“脏腑失调,伏邪内生”“伏邪兼夹,交互融合”“内外相引,充实积聚”是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病机;基于伏邪致病观提出“调和营卫”“引透相合”“应用虫药”“分消伏毒”的治疗方法,临床灵活运用,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70.
目的 运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特应性皮炎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全基因关联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暴露因素为特应性皮炎,结局变量为心房颤动(房颤)。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法、MR-Egger法、WM法、Simple Mode法、Weighted Mode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多效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VW法的结果显示特应性皮炎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27,95%CI:1.00~1.05,P=0.043)。异质性检验结果未发现潜在的异质性,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是稳定、可靠的,并且不存在多效性。结论 特应性皮炎与房颤存在因果关系,早期发现和干预可能潜在房颤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