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患者,女,28岁.住院号318888。入院前4天足月分娩一男婴,产后胎盘娩出不全致大出血约1000毫升。血压50/0mmHg。4小时后经当地医院输血、输液、清宫等治疗,血压回升至110/70mmHg。产后第二天尿少,每日100~150ml。经用大剂量速尿静注无效,逐渐出现全身浮肿,呼吸困难,心悸伴高烧及腹痛。以 ARF、心衰并腹腔感染收入我院。体查:贫血貌.BP130/80mmHg,P100次/分。端坐位。全身浮肿。颈静脉怒张。两肺闻哮鸣音及中小水泡音。心率100次/分,律齐。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肝大肋下  相似文献   
102.
王迅  李雪军 《临床荟萃》2006,21(20):1508-1509
患者,女性,21岁。因头昏、皮疹5年,双下肢水肿半个月人院.患者于2000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双手背红色皮疹,在外院查血红蛋白(Hb)40g/L,诊断为“溶血性贫血”.予输血及泼尼松治疗好转。此次因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伴全身水肿、尿量减少入院。体检:体温37.8℃,血压150/100mmHg(1mmHg=0.133kPa),意识淡漠,贫血貌,巩膜黄染,两肺未闻及哕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膨隆,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  相似文献   
103.
HCV高变区基因变异的动态观察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HCV在其感染者体内动态变异情况 ,为输血后丙型肝炎的诊断及因果关系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T PCR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HCV基因组中高变区 (HVR1和HVR2 )基因变异作横断面调查 ,同时对3名丙型肝炎病人作间隔 3个月、为期 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不同型HCV毒株间的同源性只有 5 6 .99%~ 6 0 .88% ;不同亚型毒株间同源性为 6 5 .0 9%~ 6 8.80 % ;同一亚型内毒株间的同源性为 80 .0 5 %~ 96 .4 0 % ,并有地理分布的特点。 3名病人的随访观察表明 ,其各自体内毒株间的同源性分别为 92 .10 %~ 99.73% ,95 .36 %~ 97.5 4 %和 97.0 7%~ 99.2 0 %。结论 不同HCV毒株间高变区基因的变异相当大 ,但在同一个病人体内 ,同一株病毒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的变异却相当有限 ,其不同分离株间 1年内的变异 <7.9%。可运用这一特点在分子水平上对部分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进行确认 ,排除某些明显的非输血途径感染的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4.
闭合性腹部外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迅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5):773-774
目的:总结闭合性腹外伤的诊治经验,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余年来89倒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行剖腹手术86例,保守治疗3例。治愈85例,死亡4例,原因为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严重合并伤。结论:结合病史、体检、腹腔穿刺、B超、CT、X线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率,为腹外伤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手术止血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术中探查避免遗漏脏器损伤,正确处理合并伤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06-2015年间煤工尘肺的发病特征及规律, 并对发病趋势进行预测, 进一步加强煤工尘肺的防治和管理。
方法 查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 对2006-2015年间江苏省煤工尘肺进行人口学特征分析, 再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数列GM (1.1)预测模型, 预测未来三年江苏省煤工尘肺发病趋势。
结果 江苏省2006-2015年间煤工尘肺新发病例1 270例, 2010年新发病例数最多(307例, 占24.2%)。主要接尘年代为1970-1980年间, 接尘工龄为20~30年。多分布在5个工种:纯掘进工、主掘进工、纯采煤工、主采煤工和煤矿混合工。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徐州、南京、无锡、盐城和镇江。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51~60岁。根据灰色数列预测模型得出时间响应方程为$\hat Y$(t+1)=-241.629 45 e-0.223 53 t+295.629 45, 预测2016-2018年间江苏省煤工尘肺新发病例数分别为20例、16例、13例。
结论 江苏省未来三年内煤工尘肺的发病趋势可能呈现下降态势, 但是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6.
107.
上海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24  
随着由输血后丙型肝炎引起的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输血后丙型肝炎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和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缺少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感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影响了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了解不同时期上海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评价安全输血工作的水平,笔者将先前有关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加以比较,以期为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 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状况的历史回顾 由于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自1989年在美国首次发现HCV基因组[1]以来,输血传播的丙型肝炎就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医务界的极大关注.1990年我国首次报道丙型肝炎在单采血浆人群中发生流行[2],随后通过对92名受血者为期6~8个月的前瞻性随访调查,发现在丙型肝炎流行地区,人群输血后HCV感染率高达53.26%[3],控制输血传播的丙型肝炎已显得极为迫切.上海为丙型肝炎流行相对低发区,1991年10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对100名来自市区单位的义务献血者及700名为上海供血的外地献血者作了随机抽样抗-HCV检测(表1),结果一方面证明外地血源明显比本市血源传播丙型肝炎的危险性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上海市的血液安全状况十分不理想,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通过输血传播的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06年2月—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对其中3 395名因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第2次献血筛查时间间隔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5 360名献血者中32 042名ALT检测不合格(5.67%);再次献血的3 395名延缓献血者中,2 205名(64.95%)血液筛查结果合格,1 190名(35.05%)血液筛查不合格,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1 151名(33.90%),单纯梅毒、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结果转阳者分别为11(0.32%)、12(0.35%)、7(0.21%)和1(0.03%)人,ALT与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同时不合格者分别为1(0.03%)、2(0.06%)和1(0.03%)名;72.64%延缓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时间<半年,单纯特异性传染病指标转阳者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40(24—267)d,ALT与特异性传染病指标同时不合格者的献血间隔期为91—220 d。结论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9.
全国血站系统检验室室间质控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血站系统供血者的血液筛选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全国血站检验室的检验水平,确保供血及各类血液制品的质量,笔者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合作,从1992年起开展了全国血站和单采浆点检验室室间质控的调查.调查内容为血液常规筛选中的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等5项检测.现将7年来共15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献血人群HCV携带者NS5b区基因多态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NS5b区基因多态性。方法 对广西、安徽、西安、江苏、上海五个地区184例抗-HCV阳性献血员的血清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了HCVRNA检测,并对HCVRNA阳性血清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分析。结果 共检出42例HCVRNA阳性血清,其中广西8例,安徽4例,西安2例,江苏9例,上海19例。对这42份血清进行RFLP分析。结果显示:HCVlb型37例(37/42,88.1%),HCV 2a型5例(5/42,11.9%)。其中1b型中广西7例,安徽4例,江苏9例,上海17例;2a型中广西1例,上海2例,西安2例。进一步的实验表明,42例PCR产物全部都具有HaeIII酶切点。且5例2a型表现出3种基因变异。结论 我国献血人群中HCV感染大多数属1b型,且HCV携带的HCV基因在亚型下存在多种有规律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