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除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除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 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舒张期电位与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左后分支室速有效的消融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08-04-2010-01收治的2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导联QRS波为负向,电轴左偏,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可终止室速,心房快速刺激及心室程控刺激均可诱发出心动过速。于窦性心律时在左室后间隔标测到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电位),如消融后未出现舒张期电位则重新寻找靶点,直至该部位消融后出现舒张期电位。结果:28例患者于窦性心律时在靶点处消融后均出现舒张期电位,心房及心室刺激均未能诱发室速,且随访6个月后均无复发。结论:舒张期电位的出现提示左后分支室速折返环的阻断,如消融后出现该电位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前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在IVA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16例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RFCA的患者。分析术前24 h动态心电监护等资料,比较不同起源IVA的患者间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异。结果 116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57例,年龄10~82(43.3±15.7)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80例、左室流出道(LVOT)12例、左室间隔9例、右室流入道7例、左室其他部位8例。在5组患者间的24 h室性早搏总数、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在一定时间内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F/HF1与LF/HF1的患者组间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23:00~7:00室早的次数占24小时总室性早搏的次数30%组和30%组,两组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起源部位的IVA患者的HRV存在差异,提示自主神经在不同起源部位的IVA发生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观察起搏器各项参数的优化对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2004-05~2005-03收治的18例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均植入M edtron ic SD 303双腔起搏器,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2次,通过起搏器参数的优化观察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以及模式转换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8例房颤消失,10例仍有阵发性房颤,房颤负荷(43.2±17.5)m in,模式转换次数(212±26)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为(73.3±13.7)%、(84.3±15.2)%,改变起搏器参数(降低最低起搏频率,延长起搏及感知的房室传导时间,缩短PVARP)后3个月(术后6个月)。房颤负荷明显减低至(13.6±11.2)m in,模式转换次数降至(94±17)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降低为(31.8±16.3)%、(47.2±15.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可抑制房颤的发生,但过多的心房及心室起搏可诱发房颤,通过优化起搏器参数减少起搏比例可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Porciani  MC  Lilli  A  Macioce  R  刘建国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8-678
组织多普勒预测CRT(心室再同步治疗)后左室负性重构大部分指标主要反映左室射血相的不同步,该研究评估一项新的应变成像参数的预测价值,它反映了在主动脉瓣关闭后左室12个节段的全部收缩时间。  相似文献   
68.
Cleland  JGF  Daubert  JC  Erdmann  E  张晔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6):808-808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试验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但除CARE-HF以外,其余几项临床试验观察时间较短,因此需要评价随着时间延长CRT的益处能否持续存在或增加或降低。本研究作为CARE-HF的扩展阶段,在研究主体结束后持续8个月,评价CRT对死亡率的远期效果及主要死亡原因。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开放临床试验,入选标准包括:左室射血分数≤35%,QRS≥150ms或120~149ms但超声证实心脏失同步,在强化药物治疗情况下NYHA心功能分级仍为Ⅲ/Ⅳ级。随机分为CRT组及药物治疗组。主要观察终点是从…  相似文献   
69.
70.
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7%~1.0%;〉65岁人群的发病率约5%;而〉8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可高达8%~9%。房颤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使死亡率上升。研究显示,房颤是由肺静脉的激动触发及维持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是房颤的始发机制。另有研究者发现,肺静脉的肌组织内存在自律性细胞,临床上的心房快速激动由肺静脉的异常激动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