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4篇
预防医学   126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静式吸入三氯乙烯(TCE)对SD清洁级雄性大鼠的亚急性毒作用。[方法]将TCE分4个浓度组0 (对照组)、1、5、10g/m3 ,每组2 5只,SD雄性大鼠,对其进行静式吸入染毒,2h/d ,5d/周,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再继续饲养1周。于每星期三染毒后每组各随机抽取5只大鼠,收集2 4h尿液,分析其三氯乙酸(TCA)含量作为TCE接触指标,并做尿常规;尿液收集完后采血检测生化指标,同时进行大鼠肝、肾、肺等脏器的病理检查。[结果]各剂量组大鼠4周内均无死亡,体重增长无显著性差异;第3周中、高剂量组和第4、5周高剂量组的肝脏脏器系数变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第5周高剂量组肾脏脏器系数变大,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血液生化功能检测未见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1~4周肺、肝、肾各脏器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第5周高剂量组肺部炎浸(支气管炎)及肾小管内蛋白管型明显增多;1~5周对照组大鼠尿液中均未检测到TCA ;第1、3、4周的中、高剂量组和第2周高剂量组尿中TCA含量增加,和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5 ) ;同时也发现,1~4周各剂量组大鼠尿中TCA含量随着TCE染毒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一定的线性趋势,各剂量组脱离接触TCE 1周后尿中皆未检测到TCA ;在染毒4周  相似文献   
42.
按照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2003年西安市卫生局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西安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对1998年以后毕业的大学本科医学生开始了规范化培训。2004年6月卫生局对住院医师培训情况进行了检查,分内科(包括麻醉、精神等)、外科(包括所有手术科室)、管理3个专家小组,对西安市直属11家医院,区级、职工医院(二级医院)7家的工作进行了现场抽查和考核,抽查住院医师86名,从理论知识、系统查体、病历书写、急救培训、临床能力方面进行了提问式考核。  相似文献   
43.
目的: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探讨其可能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及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对正常人、HBV相关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血清分别进行检测,筛选肝癌血清差异表达蛋白;通过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其中表达差异最明显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根据筛选结果,建立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评价其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和敏感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癌组有44个差异蛋白质波峰(P<0.05),其中21个上调,23个下调;与肝硬化组相比,肝癌组有51个差异蛋白质波峰(P<0.05),其中47个上调,4个下调.质荷比为5 805的蛋白质表达在正常人群<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在肝癌组中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酶解消化产物进行肽指纹谱(PMF)鉴定发现其中有2条肽段序列与硫酸软骨素合酶Ⅱ部分序列相匹配.根据筛选的差异表达蛋白成功建立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其判断肝癌的准确率为94.82%[(23 32)/58]、敏感性88.46%(23/26)、特异性100%(32/32).结论:成功筛选HBV相关肝癌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差异最显著蛋白(质荷比为5 805)酶解产物中有2条肽段与硫酸软骨素合酶Ⅱ部分序列相匹配;根据筛选结果建立的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有助于早期诊断HBV相关肝癌.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析麻痹性痴呆(GPI)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熟悉神经梅毒。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 麻痹性痴呆早期以认知及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影像上主要为脑萎缩,血及脑脊液TRUST和TPPA阳性,脑脊液常规检查示WBC20×10^6/L,蛋白1.0g/L。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2个月后患者症状渐渐消失。结论 本例患者诊治经过提示对痴呆综合征患者进行梅毒检查的必要性。对早期神经梅毒,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5.
艾滋病是以 HIV 为病原的病毒感染症,1983年 HIV 被确定为本病的病原后,从分子生物学上对 HIV 的研究有了飞跃的进展。1985年 HIV 的全部硷基对已被肯定,并证明有9个基因。随着研究的进展、艾滋病疫苗  相似文献   
46.
苯白血病患者GSTμ基因缺失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苯白血病患者GSTμ基因缺失频度,为进一步研究GSTμ基因缺失与苯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GSTμ基因型。结果:苯白血病组GSTμ基因缺失率为73.53%,明显高于白血病组(44.44%)和对照组(46.88%)(P〈0.01)。苯白血病组的相对危险度为3.15,说明在同样接触苯的情况下,GSTμ基因缺失者患苯白血病的危险性是GSTμ基因携带者的3.15倍。结论: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苯白血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比较骨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骨肉瘤相关血清蛋白标志物,并建立基于决策树的预测模型,为筛选和建立骨肉瘤临床诊断的血清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27例骨肉瘤患者血清(男17例,女10例)及47名相匹配者正常对照血清标本随机分为两组:60份(23例骨肉瘤,37名正常对照)为建模组,14份(4例骨肉瘤,10名正常对照)为盲法筛选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进行蛋白质谱分析.采用蛋白质飞行质谱仪对结合在CM10芯片上的血清蛋白进行读取分析.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较两组人群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决策树模型并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在质荷比(M/Z)1488.15~19842u范围内,共检测到96个有效蛋白峰,其中9个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三倍交叉证实方法对建模组的蛋白质谱数据进行1000次随机抽样,得到1000个决策树.根据交叉证实的正确率选出最佳的20个决策树模型作为最终预测模型.用其对14个盲法筛选样本进行归类预测的正确率为85.71%.结论 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筛选出骨肉瘤相关血清蛋白标志;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骨肉瘤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判断.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比较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制备抗血清的效价,寻求获取符合实验教学需要的高效价抗血清的较佳方法.方法 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为可溶性抗原,伤寒"H"菌液作为颗粒性抗原,采用1周间隔的免疫程序,以BSA和伤寒杆菌"H"菌液免疫家兔,用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肥达试验检测并比较其血清抗体效价.结果 浓度为7×109个/ml伤寒杆菌"H"菌液免疫家兔后获取的伤寒"H"抗血清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y mean titer,GMT)为1:9051.07,浓度为5mg/ml BSA免疫家兔后测得抗血清GMT分别为1:3.668和1:6.17.结论 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1周间隔免疫程序制备的抗血清可获取符合实验教学的抗血清效价.  相似文献   
49.
Cobb综合征(Cobbsyndrome,CS),也称为节段性脊柱血管畸形综合征或脊柱节段性血管瘤病,是涉及同一体节的皮肤、软组织、脊柱以及脊髓的血管异常的罕见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肢体麻木无力,常伴有疼痛,在查体时发现皮肤表面的血管畸形。由于其罕见性及其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给诊疗带来了挑战。该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CS的研究进展,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并通过分析该病常见的皮肤症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探讨苯中毒患者GSTμ 基因缺失频度 ,为进一步研究GSTμ 基因缺失与苯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GSTμ 基因型。结果对照组、苯接触组、轻度苯中毒组、中度苯中毒组、重度苯中毒组GSTμ 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46.88 %、51.79 %、53.75 %、56.00 %、69.84 %。进行2×K表的 χ2 检验结果显示:χ2=9.6555 ,P<0.05 ,说明苯接触者中毒的程度与GSTμ 基因缺失有关。结论GSTμ 基因缺失可能是苯中毒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