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连周  郑璐  李雯  王东  汪谦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09-1710
目的通过检测胸腔积液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的水平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胸腔积液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恶性胸腔积液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18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23例。应用ELECSYS-2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检测CEA、NSE及CYFRA21—1含量。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三种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高于结核组和类肺炎组(P〈0.01),单项检测中,CYFRA21—1的阳性率(80%)高于其它两个指标(P〈0.01),三个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90%)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结论CEA、NSE及CYFRA21—1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阳性率,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慧  汪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6):433-435,453
目的:构建人I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MMP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人I型基质金属胶原酶cDNA,获得目的基因片段(1407bp)连接至pcDNA3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鉴定,并对片断全长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所克隆人I型基质金属胶原酶cDNA,含全长MMP1编码区,与GeneBank公布序列比较,仅1318位的胞苷酸C突变为腺苷酸A。并成功构建了含有MMP1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MPI。结论: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成功构建了人I型基质金属胶原酶cDNA克隆,并获得该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MP1,从而为下一步抗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症脾功能研究是我国脾外科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脾功能研究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是全世界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肝炎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乙型肝炎的病理过程多数是以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甚至肝癌形成为必然结果,开展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临床治疗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源性脾脏损伤脾切除对结直肠癌切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对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10年间行结直肠癌手术切除并附带脾切除患者进行病例配对回顾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依据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ASA)标准评估的身体状况、疾病分期、手术类型及预后等资料。配对病例来自同一医疗中心,性别、年龄、疾病分期及手术类型完全相同。手术附带脾切除患者为试验组,未切脾者为对照组。结果55例患者行医源性脾切除术,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疾病分期及手术类型上与之匹配。随访时间(从手术开始到患者死亡或者最后一次随访1为2~2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Cox比例危险度模型进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切除脾脏对患者生存有利(危险度1.8,95%可信区间为1-3.3,P=0.0399),未切脾组与切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47%,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和38%。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行结肠或直肠切除时,因医源性脾脏损伤而切除脾脏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PTEN和MMP-2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生长、侵袭及转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PTEN与MMP-2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14例HCC组织、71例癌旁组织和28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58.8%vs.95.8%,P<0.01)和正常肝组织(58.8%vs.96.4%,P<0.01),PTEN的表达与HCC组织分级(P<0.05)和转移(P<0.01)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合并硬化、AFP水平和HBsAg状态无关(P均>0.05).MMP-2在HCC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60.5%vs.38.0%,P<0.01)和正常肝组织(60.5%vs.7.1%,P<0.01),MMP-2表达与转移有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合并硬化、组织分级、AFP水平和HBsAg状态无关(P均>0.05).在114例HCC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MMP-2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00).结论 HCC中PTEN的失表达与MMP-2的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怀疑肝癌时,对肝脏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可指导治疗,但这可引起肿瘤向肝外播散,不作为常规推荐。肝癌穿刺活检引起针道种植的发生率目前尚不清楚。方法将2007年前发表的有关对可疑肝癌的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可引起针道种植的观察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将有关穿刺活检类型、诊断、针道种植的发生率、随访及影响结果的因素等资料列成表。结果系统回顾发现的8个有关肝癌活检的研究包含在该Meta分析中。每100例肝癌穿刺活检后发生1例针道种植的汇总效应值为0.027(95%CI为0.018~0.040)。不管应用随机效应模式还是固定效应模式均无差异。0值为4.802,自由度为7,P=0.684;因此观察异质性与偶然变量兼容。每年每100例肝癌患者穿刺活检后l例发生针道种植汇总效应值为0.009(95%C10.006-0.013),P=0.686。结论肝癌穿刺活检后针道种植的总发生率为2.7%,每年的发生率为0.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局切除(Whipple)手术疗救的主要因素,以便临库作出必要的改进。方法:作分析我院369例壹腹周围癌行手术探查病例的相关资料;统计临库、手术和辅助检查等28项指标,以电脑应用软件作多种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除123例,总切除率296%。原发疾病以壶腹癌(38%)多见,37%为管状腺癌,局部浸润占30%;手术采用Whippk式78例(63%),Child式45例(37%),86%的病人采用胆管、胰管双支架引流;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47%,并发率为32%;统计学分析证实影响Whipple手术疗效的4个主要因素为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术前ALT水平、胰管处理方式及患的年龄。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进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最佳处理以及脾切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212例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原发肿瘤以胃癌最为多见(117/212,55·2%),其次为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8/212,13·2%)和胰体尾癌(23/212,10·8%)。212例病人共行324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共有33例(15·6%)术后发生5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以感染最为多见。结论联合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原发疾病和手术种类密切相关,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刘云建  郭丽芳  黄元华  汪谦 《山东医药》2008,48(35):114-115
1980年,Nusslein—Vollhard和Wieschaus在研究果蝇基因突变时发现了Hedgehog(Hh)基因和Ci(Gli)基因,后来有学者发现,脊椎动物中亦存在Hh基因家族,并对Hh—Gli信号通路分子进行了系统研究。Rab23基因作为该通路的副调控因子,近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重视。现将Hh—Gli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EGCG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腹腔注射CCl4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EGCG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运用HE染色、Massion三色染色检测肝纤维化的变化;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同时检测肝组织的羟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底物(TBARS)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别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EGCG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GcG对肝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纤维化模型组比较,EGCG干预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138.4±45.8vs 234.6±63.2,96.4±20.5 vs 186.2±36.6,均P<0.05).EGCG显著抑制肝组织α-SMA的表达.EGCG通过抑制TBARS的形成和提高GSH含量,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氧化状态.同时EGCG显著抑制肝组织TGF-β1及CTGF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P<0.05).结论:EGCG能够显著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与EGCG改善大鼠肝脏的氧化状态及抑制TGF-β1和CT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