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建立大鼠灌胃龙柴方总萜有效部位后血浆中熊果酸、齐墩果酸的HPLC测定方法,并研究其药动学。方法 大鼠灌胃龙柴方总萜有效部位(2 g·kg-1)后,不同时间点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制备血浆,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HPLC-UV测定血浆浓度。色谱柱:Kromasil-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4 %磷酸水溶液(88 ∶ 12);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5 ℃;进样量:20 μL。熊果酸、齐墩果酸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药动学软件3P97处理。结果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7.40~111.0,7.07~106.05 mg·L-1,定量下限分别为1.04,1.60 m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 %,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3.5 %~100.6 %和95.3 %~98.6 %,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3.54 %~74.36 %和73.75 %~75.21 %。熊果酸、齐墩果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其中熊果酸Ka=(6.26±1.22) h-1,AUC=(1482.58±18.37) mg·h·L-1,Cmax=(61.54±4.92) mg·L-1,Tmax=(0.50±0.00) h;齐墩果酸Ka=(7.22±1.71) h-1,AUC=(419.40±8.35) mg·h·L-1,Cmax=(49.09±3.92) mg·L-1,Tmax=(0.50±0.00) h。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适用于熊果酸及齐墩果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灌胃龙柴方总萜有效部位后血浆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质量浓度存在双峰现象,熊果酸的2次吸收稍好于齐墩果酸。  相似文献   
62.
葛根及复方中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的方法,研究葛根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片中葛根素的药动学特点,评价复方中其他配伍对葛根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葛根提取物、复方脑得生片,断尾采血,离心,取血浆适量,加甲醇沉淀蛋白,取上清液过滤,用HPLC分析,以C18为固定相,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水溶液(25∶75),在250nm下检测,测定葛根素血药浓度,经3P97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葛根素血浆浓度在10~1000μg·L-1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6μg·L-1,高,中,低浓度样品回收率分别为89.9%,95.5%,89.7%。大鼠灌胃葛根提取物和脑得生片后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灌胃脑得生片后,与灌胃葛根提取物相比,前者测定的葛根素ρmax和AUC0→∞分别比后者增加了2.23和3.03倍。结论本实验建立的RP-HPLC测定法专属、准确、灵敏,适用于葛根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中葛根素的药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脑得生片中的其他配伍药材可以促进葛根素的吸收,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3.
多花景天中垂盆草甙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薄层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洗脱比色法对景天科景天属植物多花景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含有垂盆草甙类成分,其含量与垂盆草、佛甲草中垂盆草甙的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64.
反相HPLC法测定高脂康片中在黄素总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反要HPLC法,测定了5个批号的高脂康片中大黄素总含量,方法可靠,灵敏,专性好强,分析速度快,为定量地控制其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薄荷及其饮片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荷以其独特的功效,在食品、化妆品、日用品和医药卫生行业等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对药材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薄荷及其饮片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阻碍其贸易出口的关键因素。因此,该文着眼于薄荷的混伪品、外源性污染物和内在质量(化学成分、谱效关系)控制,系统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薄荷及其饮片质量研究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健全薄荷及其饮片的质量控制手段,完善其质量标准,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6.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龄期蚕沙中菌群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不同龄期烘干前后蚕沙中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明确其菌群组成及其丰富度差异,阐明烘干处理对中药材蚕沙中菌群的影响,为其功效科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蚕沙细菌的16S rDNA-V4变异区序列,应用Qiime,Mothur,PICRUSt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蚕沙样品中菌群的组成、丰度、分布、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菌群差异性及对群落的代谢功能等进行预测。该研究获得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数为259 250;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的数量接近于饱和。蚕沙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9.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0%)、厚壁菌门(Firmicutes,4.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蓝细菌(Cyanobacteria,0.2%)组成,其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烘干后蚕沙的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降低,五龄蚕沙尤为明显。PICRUSt分析蚕沙菌群对应的基因功能发现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细胞过程与信号传导等基因功能丰度较高。烘干处理可显著降低蚕沙中致病菌的种类和数目,有利于药材药用品质,相比于低龄期蚕沙,五龄蚕沙更适宜入药。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为蚕沙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科学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67.
目的?优化乳香-没药配伍药对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建立同时测定乳香、没药中10种萜类成分的定量方法;基于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方法、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的结果,设计正交实验优选乳香-没药药对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乳香-没药配伍药对中萜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95%乙醇回流提取,料液比1∶12,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2?h。在该条件下,总萜类成分百分含量为10.44%。结论?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操作性强,可为乳香-没药配伍药对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制备提供参考,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8.
加工方法对百合质量的影响研究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加工方法对百合质量的影响,为百合加工方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百合样品分别采用煮制和蒸制2种烫片方法、不同干燥方法(包括热风烘干、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加工,样品中酚性甘油酯类、核苷、氨基酸及多糖等成分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结果:烫片过程,煮5~8min和蒸8~10min样品不仅外观色泽较佳,而且各成分含量较高;干燥方法,60~80℃烘干和冷冻干燥法较好。结论:烫片是百合干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煮5~8min,60~80℃烘干或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加工方法对百合质量的影响,为百合加工方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百合样品分别采用煮制和蒸制2种烫片方法、不同干燥方法(包括热风烘干、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加工,样品中酚性甘油酯类、核苷、氨基酸及多糖等成分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一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超高效液相一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及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结果:烫片过程,煮5~8min和蒸8~10min样品不仅外观色泽较佳,而且各成分含量较高;干燥方法,60—80℃烘干和冷冻干燥法较好。结论:烫片是百合干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煮5—8min,60—80℃烘干或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70.
HPLC-MS-MS分析桑叶总生物碱组成及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用HPLC-MS-MS法,对桑叶总生物碱部位中的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别,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UV测定生物碱部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方法: 采用HiQ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9-氯甲酸芴甲酯(FMOC-Cl)为柱前衍生化试剂,流动相乙腈-0.1%醋酸(50:5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对照,外标法计算桑叶总生物碱含量。 结果: 鉴定了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DNJ,fagomine,3-epi-fagomine,DAB,calystegine B2和2-O-β-Glc-DAB;测定3批供试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均达到75%以上。 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桑叶总生物碱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