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
我国高校这几年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仅普通高校,1998年招生108.4万人,1999年招生159.7万人,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招生250万人。这种持续扩招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心,大家普遍关心的是扩招后在教育经费、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管理、生源等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大学生的安全及其教育问题往往易被人们忽视。2002年6月,北京某高校数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因深夜上网时网吧失火而丧生,给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敲响了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安全问题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二种儿童胚胎性肿瘤--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状态.方法 提取30例肿瘤组织及15例外周血DNA,选取14个微卫星位点(BAT125、BAT26、D2S119、D2s123、D2S136、D2S288、D2S367、D2S391、D3S1029、D3S1076、D3S1277、D3S1561、133S1611及D3S1612),用PCR扩增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结果 30例肿瘤标本中8例出现MSI,包括5例肾母细胞瘤和3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出现LOH;队T25、D2S119、132S123、I)2S136、D2S288、132S391、D3S1076、D3S1277及D3S1611 9个位点的MSI阳性率分别为16.7%(5/30),14.3%(1/7),14.3%(1/7),14.3%(1/7).28.6%(2/7),28.6%(1/7),14.3%A(1/7),14.3%(1/7)和14.3%(1/7);D2S119、133S1029、D2S367、及D3S1611 4个位点的LOH阳性率均为14.3%(1/7).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现象存在于部分儿童胚胎性肿瘤中,提示此类肿瘤具有基因组不稳定性,DNA错配修复系统异常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密叶新木姜植物中茎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叶新木姜茎和叶中分别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鉴定了叶中28种和茎中15种化学成分。结论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在密叶新木姜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4.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Ⅱ],( )-儿茶素[( )-catechin,ⅩⅢ]、( )-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5.
欧阳胜  谢平  杨世林  冯育林  阎彦 《中草药》2007,38(10):1470-1471
密叶新木姜Neolitsea confertifolia(Hemsl.)Merr.为樟科新木姜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地[1]。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其叶或果实用于治疗脘腹冷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痛经及食积气胀等,对该属其他种植物,台湾省及国外曾分离得到了挥发油类、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2,3],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密叶新木姜果实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对密叶新木姜果实中活性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中,为进一步寻找和确证有效活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密叶新木姜果实中…  相似文献   
26.
密叶新木姜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叶新木姜Neolitsea Confertifolia(Hemsi)Merr·为樟科Lauraceae新木姜子属Neolitsea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北、贵州等地[1]。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其叶或果实用于治疗脘腹冷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痛经及食积气胀等,对该属其它种植物,台湾省及国外曾分离得到了挥发油类、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2,3],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密叶新木姜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寻找和确证密叶新木姜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我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密叶新木姜叶中挥发油进…  相似文献   
27.
白桂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桂木A rtocarpus hyp argy reusH ance为桑科波萝蜜属植物,又名将军树,红面将军,分布于江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其根入药,味甘、淡,性温,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络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头痛、胃痛、黄疸、产妇乳汁不足等症[1]。在粤北、赣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预知子Akebia trifoliat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所得单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预知子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1),3-O-β-D-吡喃阿拉伯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2),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3),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 (4),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5), 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6),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α-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 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7),28-O-β-D-吡喃木糖(1→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阿江榄仁酸皂苷 (8),28-O-α-L-吡喃鼠李糖-(1→4)-O-β-D-吡喃葡萄糖-(1→6)-O-β-D-吡喃葡萄糖去甲阿江榄仁酸皂苷 (9),3-O-β-D-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10)。结论: 化合物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组(U组,30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闭孔神经阻滞组(U+S组,30例)。观察闭孔神经阻滞后5、10、15min后内收肌收缩情况,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麻醉相关时间,穿刺次数,15rain时阻滞成功率。结果U+S组与U组相比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7.7vs6.4min,P=0.232),U+S组操作时间比S组长(3.1vs1.7min,P〈0.001),麻醉相关时间两组无差异(U+S组9.8rain,S组8.6min,P=0.68),穿刺次数两组无差异(U+S组2.4min,S组2.1min,P=0.28),15min时U+S组与U组相比阻滞成功率高(100%比80%,P=0.04)。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行闭孔神经阻滞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30.
江福斌   《海南医学》2008,19(5):78-78
胸科手术普遍要求肺萎陷单肺通气,目前主要采用双腔支气管。但支气管定位较为复杂,需反复听诊来调整导管故耗时间长。为快捷准确,提高双腔支气管的定位,本组对双腔支气管的定位略有改动。观察效果确切,耗时短,单肺塌陷满意。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胸科单肺通气手术10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为I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