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27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52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和/或混合斑)患者20例,分别于通心络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诱导分化其外周血来源的EPCs,培养第7天测定EPCs的增殖能力、细胞和集落计数并进行对比。结果通心络治疗前EPCs增殖能力为(0.193±0.037),细胞计数为(60.24±11.36),集落计数为(2.50±0.41);治疗后EPCs增殖能力为(0.260±0.044),细胞计数为(80.16±14.01),集落计数为(4.22±0.79),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增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EPCs的增殖能力,增加EPCs集落和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522.
目的:分析长沙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与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KLK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长沙地区汉族人群中273例散发性脑出血患者和14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Snapshot)和DNA测序法检测KLKI基因rs3212855及rs5515多态性位点在脑出血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在本研究样本中未能证实rs5515是多态性位点。脑出血组及对照组KLK1基因rs3212855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rs3212855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亚组间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s3212855位点各基因型亚组间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K1基因rs3212855和rs5515位点与脑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523.
目的:探讨神经病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方法:比较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结果:提出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神经病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渠道。新培养模式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临床训练方法,引导研究生快速掌握基础研究和临床技能关键内容,具有解决科研和临床问题能力。以新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激励教学相长,实现培养目标。结论: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神经病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2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动态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离、诱导分化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态观察两组内皮祖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两组患者内皮祖细胞集落和计数、黏附、增殖及迁移能力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组内皮祖细胞集落计数为(5.87±0.55),细胞计数为(74.73±11.38),黏附能力为(26.13±5.13),增殖能力为(0.273±0.060),迁移能力为(15.83±2.02);高血压组内皮祖细胞集落计数为(1.73±0.24),细胞计数为(56.70±9.72),黏附能力为(19.97±3.07),增殖能力(0.192±0.058)而迁移能力为(10.33±2.30).两组相比,脑出血组内皮组细胞功能明显增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与高血压组相比,脑出血组内皮祖细胞和集落出现较早,集落体积较大和典型,细胞密度较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内皮祖细胞数目增多,黏附、增殖和迁移功能增强.这可能有助于血管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525.
50岁以上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54岁以上患者的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中文版简易智能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和诺丁汉健康问卷(NHP)对318例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①318例卒中患者中,93例有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9.2%。②认知功能损害组93例,年龄为54~86岁,平均(66±3)岁。〈60岁患者中认知功能损害有21例,占22.6%(21/93);≥60岁患者中有72例,占77.4%(72/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即≥60岁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的发生率。③本组女性患者58例,发生率为50.4%(58/115),男性患者35例,发生率为17.2%(35/2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85,P〈0.001,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④本组患者中241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93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表现,发生率为38.6%(93/241),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0±2.8);无认知功能损害患者148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4±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01,即卒中后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NHP和NFDS评分高。⑤采用NI-IP问卷测定结果表明,认知功能损害组的老年人精力、情绪反应、社交隔离、躯体活动、嗜好、社会交往、与亲属关系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50岁以上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6.
目的探讨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16例W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WE病因复杂,饮酒为其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行走不稳、眼征、精神神志障碍三联征,但典型的WE三联征很少同时出现,往往以其中一种或两种表现为主。头部MRI大多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等非特异性表现,丘脑、下丘脑、乳头体及脑室周围等部位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的特征性表现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经大剂量补充Vit-B1后疗效显著。结论 WE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头部MRI可作为WE重要的辅助检查。及时补充大剂量Vit-B1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27.
近10多年的临床试验已证明:阿斯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药物,其抗血栓作用归于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斯匹林抗血栓最合适剂量尚有争论。小剂量阿斯匹林(300毫克或更小)有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_2(TXA_2)的作用,由于阿斯匹林的副作用是由剂量决定的,许多临床情况需长期使用,甚至无限期地使用,故适于使用小剂量。为了寻找一个既能阻止TXA_2的产生又不抑制前列腺环素(PGI_2)产生的阿斯匹林的剂量,曾进行过许多实验。Burch等提出:血小板中环氧化酶比  相似文献   
528.
队列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队列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前后变化及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评价干预效果。方法:1987年在长沙市区选取1个干预社区和1个对照社区,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两组人群,对35岁以上居民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作为基线指标,并将其作为随访对象(已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除外)。对干预组进行14年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同时监测脑卒中发病情况,2000年进行复查。结果:14年后,干预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和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均增加,其变化分别为33.8%-35.7%,30/万-129/万,128.41-134.49mmHg(1mmHg=0.133kPa),77.78-78.54mmHg,54.80-57.78kg,对照组上述值的变化分别是从35.9%-56.8%,30/万-228/万,127.70-141.80mmHg,78.27-82.89mmHg,54.92-59.69kg,除干预组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和舒张压增加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但均以对照组增加明显;两组人群的饮酒率均有显著性下降,吸烟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进行比较,无论吸烟率还是饮酒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干预组累积脑卒中发病率(3.4%)明显低于对照组(4.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进行积极干预可明显控制危险因素的增长,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29.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1和sICAM-1、sVCAM-1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杰  杨期东  章薇 《中国医刊》2002,37(11):20-22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 1和sICAM 1、sVCAM 1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L 1、sICAM 1、sVCAM 1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 1、sICAM 1、sVCAM 1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且sICAM 1、sVCAM 1均与IL 1呈正相关 (r =0 4 9,P <0 0 1;r =0 6 5 ,P <0 0 0 1) ;结论 sICAM 1、sVCAM 1可能参与了临床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sICAM 1、sVCAM 1水平的增高可能与IL 1有关 ,临床脑缺血后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IL 1有关。  相似文献   
530.
干预后人群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知识和行为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北京、上海和长沙三城市社区开展预防心脑血管病综合性干预 ,按类试验设计评价其对社区人群知识、态度、行为 (KAB)水平和健康相关行为影响。结果显示 ,与基线 1992年相比 ,1995、1997、2 0 0 0年KAB水平均分净提高 9 89、4 74和 10 6 6分。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 6个健康相关行为中 ,关心保健知识、受保健知识影响以及经常体育锻炼等行为变化最明显 ,其次是淡盐饮食 ,对吸烟、饮酒行为影响不大。不同目标人群 ,女性好于男性 ,家务或退休在家优于在职 ,高血压好于正常血压。随年龄升高和文化程度降低 ,健康教育的绝对和相对效益均增高。表明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干预能提高人群预防心脑血管病的KAB水平和健康相关行为 ,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