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54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213篇
预防医学   9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75篇
  2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王苹  张婷婷  杨娜 《西部医学》2014,45(2):52-54,58
目的研究当归芍药散加味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乳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雌、孕激素联合造模制成大鼠乳腺增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当归芍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治疗对照组,以乳癖消片作对照治疗,检测模型大鼠灌服加味当归芍药散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第二对乳房的乳头直径及乳房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结果各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2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中当归芍药散加味高剂量组和乳癖消组优于当归芍药散加味中、低剂量组;前2组乳头直径明显减小,光镜下乳腺组织接近空白对照组,与模型2组比较明显改善(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通过调理肝脾、化瘀散结,改变了模型动物血液流变学高凝状态,从而改善乳房组织局部微循环,进而缓解模型大鼠乳腺增生的状态,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2.
【目的】了解吉首市城区土、苗、汉民族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老年人开展社区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12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健进三个方面(12个项目)社区护理的需求,并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十五个背景因素与护理需求的关系。【结果】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分别为77.7%、86.3%、73.5%,平均79.2%。社区老年人对需求的影响因素是: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等。【结论】土、苗、汉民族老年人时社区护理需求量大.且汉族与土、苗族老年人护理需求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民族老年人应及时开展社区护理。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2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黄芪治疗组(治疗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同时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测定左室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降低CHF患者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可作为治疗老年CHF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84.
口服给药作为目前中药最普遍的给药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低、经济便捷等特点,然而中药成分在口服给药过程中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为阐明体内-体外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溶解度和透膜性将其分为4类,其中除BCSⅠ类可以有效且稳定吸收外,其余3类皆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情况。现有理论对中药成分生物利用度较低的解释尚不明确,基于此,从叠加作用、协同作用、肠道菌群作用、遗传协同致死及肠道转运体等方面对口服难吸收中药成分的起效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揭示中药有效成分体内起效机制,为诠释中药药效本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5.
杨娜  张毅  李娟  李金田  董建斌  赵志伟 《新中医》2020,52(15):195-197
作者以里、表相关概述为切入点,从肠伤寒病机、治法方药等对民国名医祝味菊"里之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认为表证不仅包括皮毛、肌肉、筋膜等外表,脏腑、骨髓等也有表证,因其位置较深,故可称之为"里之表",并指出了以麻桂为主要的"辛解之法"可用于具有"里之表"病机特点的消化系疾病及泌尿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比较机器人导航辅助与常规方式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置入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2022年1月—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49例, 年龄63~92岁, 平均(79.6±6.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 32例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治疗(机器人组), 54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常规组)。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n(%)]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2个月, 平均(10.6±0.9)个月。机器人组切口长度、尖顶距为(3.40±0.82) cm、(21.85±1.44) mm, 小于常规组的(4.82±0.75) cm、(26.83±1.75) mm(P<0.05);机器人...  相似文献   
987.
目的 系统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非计划性下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采用meta分析CRRT非计划下机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文献16篇,共2 289例患者。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R=0.939,95%CI(0.899,0.992),P<0.001]是CRRT非计划性下机的保护因素。高血小板计数[HR=1.002,95%CI(1.000,1.004),P<0.001]、低血流速[HR=1.005,95%CI(1.001,1.032),P<0.001]、高龄[OR=3.916,95%CI(2.736,5.604),P<0.001]、合并基础疾病[OR=3.386,95%CI(2.460,4.660),P <0.001]、呼吸机使用[OR=3.530,95%CI(2.051,6.074),P<0.001]、高红细胞比容[HR=1.034,95%CI(1.016,1.051),P<0.001]是CRRT...  相似文献   
988.
寒热性中药成分对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寒热中药的成分与TRP家族中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原代培养DRG神经元,在体外观察中药单体对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基因的表达量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法检测,数据分析采用2?ΔΔCT法。结果:热性中药的成分(吴茱萸碱、桂皮醛)上调TRPV1的表达,下调TRPM8的表达,尤以寒负荷后更为明显;寒性中药的成分(黄芩苷、大黄素)上调TRPM8的表达,下调TRPV1的表达,尤以热负荷后更为明显。结论:对TRPV1与TR-PM8的表达调节可能与中药的寒热药性相关,这可能是寒热性中药临床上发挥寒热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9.
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娜  马峰  张丽荣  庄灿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4-246
目前,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相对较为透彻的多为某一种有效成分.其作用机制,为修复和刺激β细胞并释放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等.对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靶点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0.
直肠癌的CT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的CT表现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4例直肠癌病人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直肠癌的CT表现主要为肠壁不规则增厚、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肠腔狭窄、肿瘤周围侵犯、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等改变.结论 CT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分期、以及判断有无周围组织侵犯、远处转移等,时临床术前指导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