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期提高大黄酸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以大黄酸混悬液为对照组,进行大鼠口服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34.37±3.61)nm,Zeta电位为(-18.41±0.07)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0.37±1.52)%和(1.32±0.09)%;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口服大黄酸混悬液和纳米粒后,ρmax分别为(5.788±0.15)和(11.607±0.56)mg·L-1,tmax分别为(0.193±0.01)和(1.102±0.13)h, AUC0→t分别为(8.077±2.98)和(34.583±3.93)mg·h·L-1,t1/2β分别为(3.319±0.23)和(21.721±6.13)h。结论 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改善大黄酸的药动学行为,有效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制备氨茶碱贴片,并研究其经脐部给药后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流涎工艺制备氨茶碱贴片,以离体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法优选渗透促进剂。健康家兔分别经灌胃氨茶碱溶液、背部与脐部敷贴氨茶碱贴片后,HPLC测定体内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药动学特征。结果 质量分数3%的薄荷脑-丙二醇(1∶1)混合渗透促进剂为药物的最佳渗透促进剂,稳态透皮速率为(9.08±0.21) μg·cm-2·h-1。氨茶碱溶液灌胃、贴剂背部与脐部敷贴后家兔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分别为(13.42±1.10)、(4.53±0.39)和(5.77±0.44) μg·mL-1;tmax分别为(1.83±0.29)、(5.67±0.58)和(4.33±0.58) h;AUC0→t分别为(47.65±3.46)、(31.65±4.11)和(39.97±3.14) μg·h·mL-1;t1/2分别为(1.90±0.30)、(2.45±0.07)和(1.90±0.06) h;Ka分别为(2.01±0.55)、(0.33±0.02)和(0.55±0.04) h-1tlag分别为(0.19±0.04)、(0.59±0.03)和(0.32±0.19) h;以灌胃给药组为对照,背部给药与脐部给药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7.41±19.11)%、(84.81±18.03)%。结论 成功制备了经皮渗透性能良好的氨茶碱贴片。与灌胃给药相比,该贴片经背部、脐部敷贴给药后家兔体内血药峰浓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延迟;且脐部给药较背部给药生物利用度显著增高,脐部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33.
自组装纳米粒具有粒径小、长循环和独特的体内分布等特点,为有效克服生理屏障和为药物靶向传递提供了很好的前景。综述了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水飞蓟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包合物用薄层色谱、X射线衍射分析等证明该包合物质量是可靠的。我们还利用该包合物制备了益肝灵片,结果表明:包合物与市售益肝灵片,两者之间相对累积释放量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5.
肾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肾组织间液腺苷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旭旺  李范珠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7):1221-1223
1972年,Delgado等首次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微透析技术。Eklund等于1991年最早将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肾脏的研究。此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肾微透析技术不断发展。1994年,Baranowski等第一次将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肾组织间液(renal interstitial fluid,RIF)腺苷的取样。由于该技术是从活体肾组织间液中直接取样,因此样品中腺苷浓度能更加真实反映肾内腺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36.
浙江眼镜蛇蛇毒中神经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浙江眼镜蛇(Najanajaatra)蛇毒的镇痛活性组分,为寻找镇痛效果好,而无成瘾性的新型镇痛药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两次CM-SephadexC-25和一次SephadexG-50柱层析对眼镜蛇毒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PAGE法对分离纯化后的眼镜蛇神经毒素(cobroneurotoxin,CNT)纯度进行鉴定;以SDS-PAGE法测定CNT的分子量;等电聚焦法(Isoelectrofocusing,IEF)测定CNT的等电点;以Lowry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醋酸扭体法、热板法与电刺激法考察CNT的镇痛活性并通过测定LD50考察其毒性.结果:眼镜蛇毒经3次柱色谱后,CNT经鉴定为单一组分.经SDS-PAGE法测定其分子量为7000,等电点为10.2,蛋白含量为92%.CNT能显著降低小鼠对化学刺激与电刺激的敏感性;小鼠痛阈百分率的提高可达51.3%,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81μg·kg-1,95%可信限为58~104μg·kg-1.结论:眼镜蛇毒经3次柱色谱后得到具有镇痛活性的单一组分(CNT).  相似文献   
37.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促进剂、药物性质、剂型和载体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药物通过鼻腔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鼻腔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药物吸收迅速;且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尤其对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腔给药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简单、安全并且节省费用,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全身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特点、吸收机制、组成、影响因素及其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可显著地提高难溶性或亲脂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9.
目的:综述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主要围绕文献和实验两方面对经方的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研究集中于文献理论的整理和挖掘,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结论:经方配伍规律研究中应着重以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才能全面深刻揭示经方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40.
神经毒素纳米粒大鼠鼻腔给药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神经毒素(NT-1)纳米粒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125I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连续测定NT-1纳米粒和NT-1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右侧嗅球组织间液的放射性计数(min-1),再折算成相应的NT-1浓度,并利用药动学软件计算各个参数。结果: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NT-1纳米粒可进入脑内,其药动学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tmax、cmax、AUC0→∞、t1/2(β)分别为(46.38±5.12)min、(3.98±0.51)ng/mL、(876.24±55.32)ng.min/mL和(132.45±24.26)h-1。结论:单纯NT-1鼻腔给药后无法进入脑内,而以纳米粒为载体,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入脑,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