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究宫腔粘连患者宫内膜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56例接受宫腔镜手术的宫腔粘连者为实验组,依据宫腔粘连程度,将其划分为A组(轻度粘连)、B组(中度粘连)、C组(重度粘连)3组,并另择取22例非宫腔粘连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IGF-Ⅰ及TGF-β1及其受体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IGF-Ⅰ阳性细胞百分率(12.75±4.50)/(25.88±6.52)/(48.36±7.84)vs(7.32±2.51)、IGF-ⅠR阳性细胞百分率(10.35±3.47)/(20.05±3.77)/(44.97±3.34)vs(6.36±2.77)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GF-β1阳性细胞百分率(19.32±6.59)/(27.64±7.18)/(51.48±8.59)vs(8.60±3.36)、TGF-β1R阳性细胞百分率(14.06±4.78)/(19.10±5.18)/(40.48±5.14)vs(6.04±1.09)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和TGF-β1在宫腔粘连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与反向添加疗法术后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sis,EM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EMT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GnRH-α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反向添加疗法。结果:1研究组潮热出汗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项绝经期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FSH、CA125、E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浆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GnRH-α治疗,联合反向添加疗法治疗EMT术后患者可以避免过度降低雌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且未对整体疗效造成影响,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予化瘀凉血方治疗3个月,对照组30侧,予妈富隆治疗3个月。比较2组痛经、月经不调及中医证候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子宫大小及CAl25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痛经、月经不调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缩小子宫体积及降低CAl25数值。结论:化瘀凉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极具侵袭性,易转移和复发,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而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是目前妇科领域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异位内膜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黏附侵袭和血管生成过程是EMs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在此过程中有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Notch、核因子κB(NF-κB)、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阐述EMs发病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为临床防治EM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清宫术、经腹腔镜或经阴道行妊娠物清除并行瘢痕修补术治疗Ⅱ型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Ⅱ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组:清宫组(29例)、经腹腔镜组(16例)、经阴道组(25例)。比较患者的妊娠、手术、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与经腹腔镜组、经阴道组比较,清宫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术后HCG下降率、HCG降至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Ⅱ型CSP患者,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是临床的难点。张婷婷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痛证,根据“瘀阻于内,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口服汤剂采用“柴芍方”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红藤方”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瘀温通方”以寒温并用、化瘀止痛;“扶正祛瘀方”以益气扶正、祛瘀止痛。张婷婷临证还结合灌肠、足浴的方法,内外合治,长期管理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为依据,介绍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妊娠病中使用的困境、契机、历史及现状等,阐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临床意义,认为在临证保胎时,不应拘泥于补肾、清热、养血、止血等常规之法,对确有瘀阻之证的患者,应灵活选用活血药物,使旧血去而新血生,往往效如桴鼓,这也与现代医学流产病因之血栓前状态,使用阿司匹林及肝素保胎相一致。我们在临床应用活血药物安胎时还需注意用药时机、药物剂量,不可过度攻伐,应中病即止,以达安胎之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肾虚型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补肾活血方联合地屈孕酮片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补肾方联合地屈孕酮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B超下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宫腔积血面积及子宫动脉的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动脉阻力指数(RI)。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4.29%,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及各项主症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评分及阴道出血、腹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动脉S/D、RI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宫腔积血面积较治疗前均减小(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宫腔积血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补肾方联合地屈孕酮片相比,补肾活血方联合地屈孕酮片能够更好地改善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患者的妊娠结局,提高患者的子宫动脉供血,促进宫腔积血的吸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热灼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热灼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对照组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及血清糖类抗原CA125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子宫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子宫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A1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热灼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探讨腹直肌分离度和盆底肌力级别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规范产检并分娩的初产妇,通过测量盆底肌力级别和腹直肌分离度,并依据SUI诊断标准,获取相关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结果:盆底肌力强度指标、腹直肌分离指标和腹直肌分离人数比在SUI组和无SU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腹直肌分离联合盆底肌力级别双因素模型预测效果最优,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达到0.85以上。结论:腹直肌分离度联合盆底肌力级别可预测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