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脐带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极佳替代来源。但是单份脐带血所含有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数目相对少,不能满足大体重儿童及成年人需要。采用联合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共培养或者灌注培养等方法,可以在体外对脐带血HSPC进行扩增,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其可能的机制在于外源性的生长因子能阻止细胞凋亡,刺激细胞增殖;基质细胞能维持HSPC的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能促进植入以及调节免疫;灌注培养方式能维持稳定的培养环境,及时补充营养物和移出代谢物,从而有利于细胞的扩增。在扩增细胞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干细胞的分化,维持其长期造血能力。该文对HSPC的生物学特点,扩增研究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 研究非血缘双份脐血移植(DUCBT)的植入规律及植入动力学。方法 选择接受DUCBT的血液病患者29例,采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结合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方法对供受者16个特异性等位基因进行定量分析,了解造血细胞嵌合体动态变化,判断植入情况,研究DUCBT植入规律。同时,通过对两份脐血复苏后有核细胞总数(TNC)、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和NK细胞数、冷冻前集落形成单位(CFU)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进行分析,研究植入份脐血的植入动力学和植入份脐血的特点。结果 29例患者中,23例获得植入,其中22例为单份脐血的优势植入,1例为两份脐血的均势植入。22例单份脐血优势植入者中,20例移植后14 d、另2例移植后21d STR-PCR检测呈100 %单份脐血嵌合体;6例未获得植入的患者,移植后14 d STR-PCR显示2例呈双份脐血嵌合体,4例呈双份脐血或单份脐血与受者混合嵌合体,移植后21 d外周血和移植后30 d骨髓均呈100 %受者嵌合体。DUCBT后7 d STR-PCR检测结果与是否植入不一致(kappa=0.112,P=0.198),14、21 d外周血和30 d骨髓标本均一致(kappa=0.811,P=0.001;kappa=0.900,P=0.001;kappa=0.900,P=0.001)。DUCBT获得植入患者植入份与非植入份脐血相比,复苏后TNC、复苏后CD+34细胞数、冷冻前CFU、冷冻前CFU-GM、复苏后CD+3细胞数、复苏后NK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83、0.455、0.615、0.534、0.114、0.463)。结论 采用STR-PCR技术检测供受者16个特异性等位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确定DUCBT后的植入状态是敏感和特异的,DUCBT后14 d可作为确定脐血是否植入的时间。DUCBT中优势植入份脐血的特点仍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最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l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袁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最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相似文献   
34.
脐血以其独有的特点已成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者的来源之一,自1988年世界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成功以来以及随着世界范围内脐血库的逐步建立和完善,CBT已被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及日本越来越多地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5.
112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免疫分型标准及其意义,了解成人AL抗原表达规律和免疫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细胞膜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胞浆内抗原采用单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型标准试用抗体积分系统。结果 (1)未分化型占0.9%;单纯型占51.8%,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34.8%,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占13.4%,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占3.6%;变异型占38.4%,其中髓系占27.7%,淋巴细胞系占10.7%;混合型占8.9%。(2)AL患者CD34阳性占50%,M3患者HLA-DR均为阴性,AML变异型伴CD7阳性最常见,然后依次为CD10阳性,CD19阳性、CD20阳性,B-ALL变异型依次为CD13阳性,CD33阳性,CD7阳性,T-ALL变异型依次为CD33阳性,CD10阳性,CD19阳性,混合型以B淋巴细胞和随细胞系共同表达最多(70%),其次为T、B、髓细胞系共表达(20%)及T细胞系和髓细胞系共表达(10%)。结论 本方法直接准确地反映成人AL免疫分型特点,特别是采用数字化分型指标。简洁、客观、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36.
从脐血T细胞、NK/LAK细胞以及脐血细胞因子谱等方面探讨脐血移植中GVHD与GVL效应,并为脐血移植中减弱GVHD的发生,而使GVL效应能力正常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7.
成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分离和培养成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观察成人MSCs体外成骨潜能。方法 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并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中培养。通过传代培养扩增MSCs。为促进成人MSCs体外成骨性分化,第5传代培养时加入成骨性添加剂,培养第4、12天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成人MSCs表面分子的表达,并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和Von Kossa染色。结果 成人MSCs是骨髓黏附细胞中有相应细胞表面蛋白表达和形态均的一细胞群。成骨性添加剂可作用于传代培养的成人MSCs,表现为培养皿表面有相互连接的结节状聚合体、碱酶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多、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结论 所建立的成人MSCs的分离和培养条件可分选出骨髓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成人MSCs具有体外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检测白血病相关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并对其在白血病MICM分型、危险度分组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141例白血病患者进行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进行分析,并与骨髓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1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 66例(46.8 %)阳性,具有13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 包括PML/RARα、bcr-abl p210、bcr-abl p190、AML1/ETO、TEL/AML1、E2A/PBX1、MLL/AFX、MLL/AF6、MLL/AF9、dupMLL、MLL/ENL、CBFβ/MYH11、TLS/ERG等。在78例ALL和57例AML标本中,分别有27例(47.4 %)和33例(42.3 %)为阳性,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分别为7种和6种。结论 采用多重巢式RT-PCR 方法,可快速分析29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可同时筛选出29种急性白血病的常见染色体易位,帮助临床诊断、疾病危险度分组、预后判断和治疗后微量残留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39.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各种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之间的失衡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而掌握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检测Th的方法 ,是研究Th细胞间平衡与疾病关系的前提。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抗体双标记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 ,能准确地了解淋巴细胞的极化状态 ,对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实用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 对象和材料 :18名健康志愿献血员 ,男 12名 ,女 6名 ,平均 2 8岁。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白细胞分化抗原 (CD)4、CD8单抗 ,P…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