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导向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26例患者术前运用CT或MR资料制定肿瘤治疗计划;通过超声导向运用徒手法经皮穿刺实施治疗方案;术后运用CT验证治疗方案实施情况,随访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结果 26例患者顺利完成了治疗计划,无因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术后运用CT验证125I粒子分布和排列达到了预定计划;经过随访近期疗效满意,1例患者术后5 d出现胰漏并形成假性胰腺囊肿,2例患者穿刺术后2个月出现针道种植转移.结论 运用超声导向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2.
胆管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管超声造影在评价梗阻性胆道疾病中的可行性.方法 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结石4例,术后胆道狭窄2例,肿瘤性病变14例)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置管引流,并经引流管注射SonoVue和泛影葡胺行胆管造影.以手术或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为金标准,分析各类病变的胆管超声造影(ultrasonic cholangiography,USC)表现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①20例均成功观察到超声造影剂在胆道内分布,19例显示了三级以上胆管.胆管内造影剂清晰显影持续时间可达6 min以上.未发生明确的并发症及造影后不适.②与手术及PTC对照,USC正确显示了其中18例的梗阻部位,USC对梗阻部位诊断的准确性为90.0%(18/20),对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性为85.0%(17/20).结论 USC安全可行,能够清晰显示胆管树形态,对肝内胆管的显示率与PTC接近,作为一种新的胆管造影方法,在评估胆道梗阻性病变的部位和原因方面有一定价值,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小腿交通静脉超声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45例50条下肢的小腿交通静脉的数目、部位、内径及血流速度,并分别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交通静脉扩张的“数目、内径及血流速度”与患者临床表现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55、0.51,P值均<0.05。结论:随小腿扩张交通静脉数目增加、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升高,临床表现加重。  相似文献   
64.
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热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建立适合微波消融研究的肝癌小鼠模型。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数量(5×105,1×106,2×106,5×106)的Hepa1-6细胞,比较各组成瘤率;选择成瘤率理想的细胞数再次造模,待瘤体长径达8~10 mm时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瘤体行微波热消融处理,瘤体边缘温度分别控制在60℃,55℃,50℃和45℃,消融时间为3 min,比较各组完全消融率及消融前后的瘤体病理变化。结果:2×106的Hepa1-6细胞皮下注射组成瘤率高且适合消融操作;60℃消融组出现组织碳化,其余各组比较,55℃消融组完全消融率最高,复发率最低(P<0.01)。结论:对小鼠Hepa1-6细胞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行55℃×3 min的微波热消融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65.
目的 1.评价莫西沙星对胆道疾病手术病人的临床及细菌学疗效.2.观察莫西沙星治疗胆道疾病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6~ 10月确诊为胆道疾病行手术治疗的52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莫西沙星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20例).术中留取胆汁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1例病人胆汁共培养出48株细菌,另11例胆汁培养无菌生长,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8%(41/52).菌株药敏结果和临床疗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莫西沙星治疗组有1例病人发生胸闷和气促.结论 莫西沙星是胆道疾病手术治疗病人一种可供选择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66.
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以相同的纳入标准,回顾性比较了肝细胞性肝癌经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49例98个结节和射频消融53例72结节的局部疗效、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结果微波组与射频组比较,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4.9%(93/98)和93.1%(67/72)(P=0.75),局部复发率为11.8%(11/93)和20.9%(14/67)(P=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4/49)和5.7%(3/53)(P=0.71)。1、2、3年无瘤生存率微波组分别为45.9%、26.9%和26.9%,射频组为37.2%、20.7%和15.5%(P=0.53)。1、2、3、4年累积生存率微波组分别为81.6%、61.2%、50.5%和36.8%,射频组为71.7%、47.2%、37.6%和24.2%(P= 0.12)。结论经皮微波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局部疗效、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别,均为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7.
原位微波消融为诱导抗肝癌免疫反应提供有效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微波消融(MWA)灭活的肝癌组织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能。方法: 建立C57L/J小鼠皮下肝癌MWA模型,观察MWA小鼠对抗Hepa1-6细胞冲击的效果,采用结晶紫染色分析法测定淋巴细胞的杀瘤活性。提取MWA灭活的肝癌组织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2(IL-2)缓释微粒配制成MWA瘤苗免疫小鼠,观察此瘤苗诱导保护性抗肿瘤免疫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全部生长肿瘤相比,17%的MWA小鼠获得保护,荷瘤MWA小鼠的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MWA组无瘤小鼠的脾细胞能够特异性杀伤Hepa1-6细胞。MWA瘤苗保护免疫小鼠的效能比单用MWA灭活肝癌组织者高50%,与阳性对照的甲醛固定瘤苗相近。结论: 原位MWA能为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提供有效抗原,细胞因子的使用加强了这一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消融治疗中对病例选择、疗效判断和引导穿刺的作用.方法 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2.4 ml经肘静脉团注、采用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对137例肝癌病人(肝细胞性肝癌HCC 131例,转移性肝癌MLC 6例)共计168个肝癌灶消融前后进行CEUS检查,观察消融前造影前后肿瘤数目、大小、血供情况的变化,分析消融后CEUS在肿瘤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作用,并以同期CT或MRI或病理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取得病理诊断.结果 137例肝癌(微波消融MWA 80例、Quadra-Fuse多极酒精消融QEA 57例)的完全消融91.1%,不完全消融8.9%,局部复发8.3%,远处复发20.4%.造影前后肿瘤大小差异明显者4例(2.9%);造影后肿瘤数目增多者16例,减少者5例,平扫超声不能显示只能通过CEUS确认病灶8例,29例(21.2%)造影后与造影前比较肿瘤数目有改变,12例(8.8%)因肿瘤数目的 变化而改变了治疗方案.消融后平扫超声不能确定的局部残留灶15处和局部复发灶11处再消融前需要CEUS定位穿刺治疗.其中1处局部复发灶和1处残留灶CT未能检出,均由CEUS先诊断,并得到病理活检证实.CEUS与CT或MRI比较,对消融治疗后有无残留和局部复发判断的准确性达98.8%和98.8%.结论 消融前CEUS有助于正确选择消融病例和治疗方案、显示平扫超声无法显示的肿瘤.消融后CEUS能准确确定消融范围、判断消融疗效、能敏感的检出平扫超声未能检出的小残留灶和复发灶,并定位引导残留灶和复发灶的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69.
罗华  胡朝辉  匡铭  王宁  张伟  杨培  黎前德 《华西医学》2007,22(3):556-557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适应症和手术技巧。方法:应用C臂X线机术中造影,纤维胆道镜术中术后取石,超声刀切肝,腹腔镜下缝合打结技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05例;其中腹腔镜肝叶切除11例。结果:105例全部治愈,术后出现皮下气肿、腹腔积液、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一般并发症14例,无出血、胆漏及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12h下床活动,26h进食,术后平均住院5天。结论: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症,具备一定的设备和腹腔镜下切肝和熟练的腹腔镜下缝合打结技术,可以利用腹腔镜技术完成对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70.
匡铭  梁平 《重庆医学》2005,34(12):1849-1850
目的探讨在肝内胆管癌发生过程中微血管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在叙利亚地鼠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在肝内胆管癌形成过程中应用组织学和血管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观察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肝内胆管毛细血管排列规律,形成完整的毛细管网,毛细血管外形规则、走行自然,有完整的基底膜。增生胆管血管轻度增多,有基底膜。胆管腺瘤血管明显增多,基底膜不完整。不典型增生毛细管也明显增多,扭曲,基底膜不完整。胆管腺癌毛细血管显著增多,血管扩张,管腔不规则,结构缺乏完整性,管壁薄弱,基底膜变薄或缺如,血管盘曲,无规律性,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结论提示微血管变化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