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41.
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接受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收治的202例接受NAC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入组患者术前均采用“新型注射技术”注射核素示踪剂。术前哨位淋巴结显像和(或)术中γ探测仪发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显像者行经肋间IMSLNB。根据目前的指南评估NAC后接受IMSLNB的临床获益。结果:入组202例患者,NAC后IMSLN显像率为34.2%(69/202),且与临床肿瘤分期相关(P=0.017),IMSLN显像患者中,临床淋巴结阴性和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分别占11.6% (8/69)和88.4%(61/69)。NAC后IMSLNB的成功率为98.6%(68/69),IMSLN的检出率为33.7%(68/202),转移率为11.8% (8/68),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淋巴结分期发生了改变,其中1例患者不伴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pN0至pN1b),2例伴1~3枚ALN转移(pN1a至pN1c),4例伴4~9枚ALN转移(pN2a至pN3b),1例伴≥10枚ALN转移(pN3a至pN3b),术后病理学分期也发生了改变(0期至ⅠB期,ⅡA/ⅢA期至ⅢC期),这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均接受了内乳区放疗(internal mammary node irradiation,IMNI)。结论:NAC后IMSLN有显像的患者,尤其是cN+患者,NAC后应接受IMSLNB,以期获得完整的淋巴结分期。IMSLNB能够进一步完善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定义并指导IMNI。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脊柱影像学资料对相关飞行员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飞行训练方式等暴露因素,脊柱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腰椎MRI和腰椎X线片。将存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退变组,无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健康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筛选。结果 纳入研究的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整体患病率为45.8%(66/144)。战斗机飞行员发生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久坐(OR=2.714,95%CI 1.351~5.375,P=0.004)、缺乏腰背肌锻炼(OR=3.136,95%CI1.536~6.037,P=0.001)、飞行中静态姿势不适(OR=8.160,95%CI 3.152~21.120,P<0.001)、飞行中腰椎矢状位不正(OR=8.397,95%CI 3.367~20.942,P<0.001)、飞行中腰椎冠状位不正(OR=2.744,95%CI 1.102~6.831,P=0.030)。结论 战斗机飞行...  相似文献   
43.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可使原发肿瘤较大的乳腺癌患者获得保乳治疗(breast-conserving therapy,BCT)机会,但NAC后原发肿瘤退缩模式影响保乳率及预后。本研究旨在观察MRI对NAC后乳腺原发肿瘤退缩模式预测的准确度。方法:61例ⅡA~ⅢC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 NAC后手术标本制作次连续病理大切片,显微镜下勾画残余肿瘤范围,Photoshop软件配准,3D-DOCTOR软件三维重建病理及MRI图像残余肿瘤模型,评价NAC后原发肿瘤的病理退缩模式。将其分为外科pCR(无残留灶)、孤立状、结节状、团块伴散在状和弥散状。结合病理退缩模式,将临床-病理退缩模式分为退缩明显型(distinct shrinkage mode,DSM,相比NAC前原发肿瘤最长径,NAC后残余肿瘤最长径退缩比率≥50%且≤2 cm)和非退缩明显型(non-distinct shrinkage mode,NDSM)。结果:MRI和病理的退缩模式呈外科pCR、孤立状、结节状、团块伴散在状和弥散状模式分别为23例、17例、5例、9例、7例和18例、3例、13例、20例、7例(P=0.001)。MRI预测病理退缩模式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65.6%和91.4%。MRI和病理呈DSM比例分别为62.3%和59.0%(κ=0.863,P=0.000)。MRI预测临床-病理退缩模式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0%、64.0%和94.8%,其中预测DSM和NDS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预测临床-病理退缩模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P=0.000)。结论:NAC后MRI三维重建图像能准确模拟并预测残余肿瘤的立体空间位置,有助于选择NAC后降期BCT患者。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用慢病毒介导PPARγ1基因在HSC中过表达,观察对HSC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 用慢病毒质粒系统在293T细胞中包装出重组慢病毒Lent/PPARγ1并感染HSC,用RT-PCR及WB检测目的 基因及目的 蛋白的表达,用噻唑蓝(MIT)比色法观察对HSC增殖的影响,用RT-PCR观察对Ⅰ型胶原、TC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Lent/PPARγ1并感染HSC,RT-PCR及WB检测到目的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MTT检测表明Lent/PPARγ1组12、96 h的A值分别为0.420±0.031、0.638±0.040,与对照组0.448±0.019、0.810±0.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表明Lent/PPARγ1组I型胶原、TGFβ1的2-△△Ct值分别为1.496±0.359、0.667±0.153,与对照组2.602±0.301、1.008±0.1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携带PPARγ1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HSC,PPARγ1基因过表达可抑制HSC的增殖和活化.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稳定期生活质量与下呼吸道细菌定植、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30例(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入组日诱导痰液标本行细菌半定量培养,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检测和St.George呼吸疾病问卷(SGRQ)生活质量调查,对两组各项结果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对各项结果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诱导痰细菌半定量培养≥+++者为26.7%(8/30);主要定植细菌为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及洛菲不动杆菌;存在细菌定植的患者血清中IL-8水平显著高于无细菌定植的患者及对照组(P<0.01),FEV1%预计值、FEV1/FVC低于无定植者(P<0.05);试验组SGRQ得分总分、症状得分与吸烟指数、痰菌半定量培养结果呈正相关,与PEV1%预计值呈负相关(P<0.05);SGRQ得分总分、症状得分、活动能力得分、日常生活影响得分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P<0.01).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中,部分患者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定植细菌作为刺激物町能导致气道炎症及肺功能的降低,细菌定植者比无细菌定植者表现出更差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中学住校班级暴发的一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聚集、暴发流行性的认识,提高支原体肺炎早期的诊治水平。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结果发病年龄为1644岁,住院治疗7例,门急诊治疗5例,持续发热544岁,住院治疗7例,门急诊治疗5例,持续发热57 d,症状普遍为干咳、少痰,伴有胸痛1例,皮肤斑丘疹2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7例(58.3%),根据CAP分层治疗原则,给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或呼吸喹诺酮类治疗,退热时间(2.91±1.44)d,疗程为(10.41±1.16)d,所有患者均已康复。结论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诊断、治疗,考虑本次CAP感染为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传播方式以飞沫传播为主,由于体质、气候等原因导致,建议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合理安排作息,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防病意识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8.
49.
50.
免疫隔离技术在异种肝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刘雁冰  熊伍军  钟岚  赵中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2):1450-1451,i0020
目的探讨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观察移植大鼠存活率、肝功能的变化。方法以海藻酸钠体外包裹经胶原酶灌注法分离的乳猪肝细胞,以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48h后将微囊化的猪肝细胞移植于大鼠腹腔内,观察移植大鼠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测定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腹腔内肝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裸肝细胞移植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1周存活率(78.6% vs 66.7%)及2周存活率(42.9% vs 25.0%)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异种肝细胞经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急性肝衰大鼠,可给予肝功能代谢支持,提高移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