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三七总皂甙改善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了30例Ⅰ期高血压病患者(EN)伍用三七总皂甙(TSPNS)和开搏通(Capfoprie)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功能(E峰、A峰、E/A、E面积分数、A面积分数),左室心肌重量指数C(VMI),红细胞内Ca~(2 )及其膜上Ca泵活性;并以单用C治疗为交叉自身对照。结果显示:经治疗后,TC组E峰、E/A、E面积分数、红细胞膜Ca泵活性明显增加,A峰、A面积分数、LVMI及红细胞内Ca~(2 )浓度明显减少;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TSPNS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机理可能与提高心肌细胞膜Ca泵活性、纠正心肌细胞内Ca~(2 )超负荷及减轻左室心肌重量有关。  相似文献   
82.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用中药丹栀逍遥散从肝论治 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 :对照组 2 0例 (常规药物治疗 )和治疗组 31例 (常规药物加用丹栀逍遥散治疗 )。疗程 3个月 ,治疗前后观察空腹血糖 (FBG)、空腹血胰岛素 (Ins)、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脂 (CH、TG)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FBG、Ins、HbA1c比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改善 (P <0 0 5)。结论 :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确切机理氧化修饰而形成的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键步骤.本文就糖尿病、氧代应激状态、ox-LDL及AS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4.
从PPARS概述、PPARS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PPARγ与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等论述PPARγ与胰岛素抵抗及其中医药干预。指出:PPARγ可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IR、拓宽应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IR的途径。  相似文献   
85.
[目的]整理分析葛琳仪教授(以下简称葛老)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特色经验。[方法]通过随师门诊,整理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分析葛老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证经验,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说明。[结果]葛老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可以归为":脾胃虚弱,中焦失和""情志郁结,肝失疏泄"和"内生诸邪,郁滞不解"三方面,治疗上以健脾和中为基础,常用六君子汤加减,再佐以柴胡、木香、枳壳、佛手、苍术、厚朴、当归、丹参等药物疏肝理气、豁痰化瘀。所举验案中患者辨为脾胃虚弱证,葛老拟健脾和中法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结论]葛老以健脾和中为基础,辅以疏肝理气、豁痰化瘀等方法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颇具特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有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在 2型糖尿病 (DM)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1] 。炎症反应是多种炎性细胞、递质、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此过程中早期重要的一步。多形核 (PMN)白细胞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导此全过程。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证实 ,格列齐特有独立于降血糖的对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2 ,3] ,但其机制不明。为此 ,我们通过对 2型糖尿病患者PMN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及格列齐特对它的影响 ,探讨格列齐特对血管病…  相似文献   
87.
危重病患者抢救中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9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0.0~11.1mmol/L;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提供的平均热量、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简化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评分、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CD4^+/CD8^+,死亡、低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μmol/L)和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34.2μmol/L)、输红细胞及发热(口温>38.5℃)例数。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12.07%),差异有显著性(P<O.01);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或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均明显低于IT组(P<0.05或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输注红细胞及发热例数均明显高于IT组(P均<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患者血糖在4.4~6.1mmol/L水平确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8.
在继承前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的基础上,张从正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并对消渴病的传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治疗消渴病方面主张"调下并用"同时兼顾饮食、情志、节欲的调护,丰富了消渴病诊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9.
<正>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循环障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DKD目前已成为我国新发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1],流行病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的20%~40%会并发DKD[2]。DKD早期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筛查确诊。该病是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0.
糖尿病伴发抑郁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与抑郁存在共病机制,二者可互相影响,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于中医“消渴”“郁证”范畴,笔者认为消渴郁证的关键病机在于玄府郁闭、气液阻滞、肝络瘀阻,临证中以开通玄府,恢复气液代谢,畅达肝络气血为治疗原则,常获奇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