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术前脊神经根的MRI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RI技术对10例正常人、30例SB患者人工反射弧术前行TSE、3D FT-CISS等序列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对脊神经根初步解剖定位,并与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30例SB患者中,13例(43.3%)术前MRI发现有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畸形,8例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12例(40%)存在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畸形,其中2例同时存在两个畸形。结论MRI技术可较清晰显示SB患者腰骶神经根出椎间孔的情况,为术前评估患者提供较可靠的腰骶部神经局部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采用简单易行的T25来表达NNK的致癌强度,使量化风险评估易于操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国内外1988-2018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NNK慢性毒性的研究文献,筛选证据清晰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临界剂量,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推导出实验动物的T25,并通过系数转换为人的HT25。结果 适合于评估NNK的HT25有两篇关键文献,其HT25分别是0.02mg/(kg·d)和0.004mg/(kg·d),选择相对保守的0.004mg/(kg·d)。结论 T25作为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致癌强度更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3.
致灶切除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致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无病灶中央区癫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放置颅内电极,采用皮质脑电图监测定位癫发作起源区,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采用术中唤醒行致灶切除术。结果随访11例,时间17~32个月,按照Engel分级: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3例。术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周及3个月恢复;残留手指活动不灵1例。结论在颅内电极精确定位功能区及致灶的前提下,采用致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对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利用野生型Nrf2(+/+)小鼠及Nrf2(-/-)基因敲除小鼠制作脊髓钳夹损伤模型.在小鼠脊髓损伤后48 h用干湿比法测定脊髓水肿程度.在脊髓损伤后24 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脊髓组织MMP-9 mRNA含量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脊髓组织中TNF-α及MMP-9蛋白的含量;明胶酶谱法测定脊髓组织中MMP-9的酶活性.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后48 h,Nrf2(-/-)基因敲除小鼠及Nrf2(+/+)小鼠的脊髓均出现明显水肿,但Nrf2(-/-)基因敲除小鼠尤为严重(P<0.05).脊髓损伤后24 h,Nrf2(-/-)基因敲除小鼠及Nrf2(+/+)小鼠的脊髓内TNF-α与MMP-9的表达均增加,但Nrf2(-/-)基因敲除小鼠尤为显著(P<0.01).同时,Nrf2(-/-)基因敲除小鼠在脊髓损伤后24 h,脊髓内MMP-9明胶酶活性较Nrf2(+/+)小鼠的损伤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Nrf2在小鼠脊髓损伤后可能是通过减少炎性介质TNF-α及MMP-9的表达,降低MMP-9的明胶酶活性来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脊髓水肿程度,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大鼠干预作用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大黄酸组10只。采用高脂高果糖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测定大鼠体质量、肝湿重,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GLU、IL-1β、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细胞脂肪性病变明显,且血清ALT[(62.11±6.8)U/L比(28.22±4.2)U/L]、AST[(147.67±5.6)U/L比(100.89±2.0)U/L]、TG[(0.80±0.08)mol/L比(0.40±0.06)mol/L]、TC[(1.65±0.2)mol/L比(0.82±0.1)mol/L]、GLU[(7.44±0.5)mmol/L比(5.28±0.2)mmol/L]、IL-1β[(29.25±5.85)pg/m L比15.32±2.68)pg/m L]、IL-6[(202.64±12.78)pg/m L比(138.08±4.96)pg/m L明显增高(P均0.05);与NAFLD模型组比较,大黄酸组大鼠肝脏细胞脂肪性病变显著改善,且血清ALT[(32.00±4.7)U/L比(62.11±6.8)U/L]、AST[(137.00±6.3)U/L比(100.89±2.0)U/L、TG[(0.55±0.14)mol/L比(0.80±0.18)mol/L、TC[(1.05±0.1)mmol/L比(1.65±0.2)mmol/L]、GLU[(5.58±0.3)mmol/L比(7.44±0.5)mmol/L]、IL-1β[(17.89±1.58)pg/m L比(29.25±5.85)pg/m L、IL-6[(105.56±11.84)pg/m L比(202.64±12.78)pg/m L]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黄酸可能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改善肝脏脂质沉积和炎症水平,进而抑制肝脏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46.
卵圆孔穿刺对于多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均至关重要:无水乙醇或甘油注射[1,2],球囊压迫[3],电凝[4]及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5]。精准快速的卵圆孔穿刺不仅大大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效果,还对于减少穿刺并发症(血肿、刺入眶下裂、损伤颈  相似文献   
47.
醉鱼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醉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柱层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菠甾醇(I),豆甾醇(II)-β-谷甾醇(III),熊果酸(IV),齐墩果酸(V),二萜类化合物phenanthrene(VI)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Ⅶ),二十九烷(Ⅷ),蒙花苷(Ⅸ)和6-O-香草酰筋骨草苷(X),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儿童声音嘶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98例声音嘶哑儿童的电子喉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498例儿童声音嘶哑患者中,婴幼儿期(0~3岁)占27例(5.40%),学龄前期(>3~7岁)占183例(36.75%),学龄期(>7~14岁)占288例(57.83%),引起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慢性喉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其中急慢性喉炎占39.36%,声带小结占33.94%,声带息肉占18.27%,喉乳头状瘤占3.61%,先天性畸形占2.81%,声带麻痹占1.41%,癔症患者占0.60%。各个年龄组中病因组成有所不同,学龄期及学龄前期男孩声音嘶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发病比例为2.04﹕1。结论儿童声音嘶哑原因众多,可通过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对于儿童声音嘶哑不应只限于治疗,更在于防范,了解疾病特点对小儿声音嘶哑预防及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天幕脑膜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天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本组56例,其中内侧型28例;外侧型17例;镰幕型11例。对主要向幕上发展者,根据肿瘤的部位,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颞下入路、颞枕部入路和枕部入路;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者,采用枕下或枕部-枕下联合开颅术;跨幕者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镰幕型均采用枕部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全组共死亡2例(3.6%),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5例,复发6例。结论:天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熟悉局部显微解剖并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石南藤、山蒟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报道自山蒟及石南藤中分得海风藤酮(Ⅰ),denudatin B(Ⅱ),N-isobutyl-deca-trans-2-trans-4-dienamide(Ⅲ),本文继续报道自山蒟中分得一新木脂素,命名为山蒟素D(Ⅳ),X-衍射晶体结构测定为外消旋光学异构体。自石南藤分得Ⅳ的同系物,为新结构、命名为南藤素(Ⅴ),以及山蒟素C(Ⅵ),galgravin(Ⅶ),二氢毕拨明宁碱(Ⅷ)及巴豆环氧素(Ⅸ)。以上化合物皆首次自山蒟及石南藤中分得。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实验测定活性,除Ⅲ,Ⅳ,Ⅶ,Ⅸ外皆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