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86篇
  免费   2479篇
  国内免费   1363篇
耳鼻咽喉   208篇
儿科学   377篇
妇产科学   121篇
基础医学   1491篇
口腔科学   417篇
临床医学   3235篇
内科学   2127篇
皮肤病学   370篇
神经病学   501篇
特种医学   950篇
外科学   2154篇
综合类   7368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226篇
眼科学   245篇
药学   3064篇
  28篇
中国医学   2672篇
肿瘤学   86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729篇
  2021年   955篇
  2020年   840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539篇
  2017年   727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1011篇
  2014年   1344篇
  2013年   1764篇
  2012年   2490篇
  2011年   2641篇
  2010年   2241篇
  2009年   2045篇
  2008年   2102篇
  2007年   1980篇
  2006年   1735篇
  2005年   1352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791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人发角蛋白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发角蛋白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为临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 18只新西兰兔的双侧坐骨神经切断 ,造成 10mm缺损 ,一侧用人发角蛋白桥接 (实验组 ) ,另一侧用空硅胶管桥接 (对照组 ) ,术后 1、 2、 3个月通过肉眼观察 ,光镜、电镜和有髓神经密度测定 ,观察、分析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再生神经均通过 10mm缺损 ,对照组有 2例无神经生长 ;实验组再生神经排列较紧密、有序 ,髓鞘形成早于对照组 ;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人发角蛋白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2.
132例男性不育患者遗传学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并探讨其遗传效应。方法:采取132例男性不育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3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24例,染色体变异22例。其中大Y20例,47,XXY18例,45.XY,t(13;14)3例,小Y和46,XY,inv(9)各2例,46,XY,t(9;22)1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并建议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基因诊断,以便确诊是否属于遗传病,为生育提供指导,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53.
冬凌草甲素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特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黏度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冬凌草甲素亚微乳为白色不透明乳状液体,载药量1 g·L-1,平均粒径(138.87±0.60) nm,Zeta电位(47.27±2.31) mV,pH(6.02±0.03),黏度(1.78±0.015) MPa·s。结论:本实验所制得的冬凌草甲素亚微乳理化性质较稳定,工艺简单,可为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制剂的制备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加自制脊柱撑开复位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56个椎体,先手法整复结合脊柱牵引复位器复位,再经椎弓根向椎体注入骨水泥,并分析疗效.[结果]VAS由术前的8.6±0.8分降至1.7±0.5分,P<0.05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和术后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压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角度恢复率在71.8%.经t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无骨水泥渗漏.采用WHO标准[2],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MR(轻微有效),NR(无效).36例CR,4例PR,CR+PR为95.24%.[结论]手法复位加脊柱撑开复位器是一种无骨水泥渗漏,能迅速止痛和恢复椎体高度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脾损伤保脾方式的经验及效果,探讨脾损伤理想的保脾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及国内1995年1月。2005年4月医学文献报导8416例脾损伤保脾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8253例(98.06%);死亡3例(0.04%);无效160例(1.90%),改为全脾切除术治愈。结论脾损伤保脾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脾损伤程度、患者全身情况与合并伤情况、以及医院设施条件与施术者的经验而定,遵循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基本原则。对于严重脾损伤行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是最佳选择。轻度脾损伤则首选脾缝合修补。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急诊外伤性胃肠穿孔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分析与总结胃肠道破裂穿孔CT扫描的各种有价值的表现。结果:18例外伤急诊患者中,胃、十二指肠、空回肠与结肠穿孔各1,2,12,3例,其中空回肠为多处破裂,CT主要征象为腹腔散在积液征、游离气腹征、肠系膜与肠壁增厚模糊征、造影剂外溢征。结论:CT扫描在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急诊患者的检查中有定性诊断价值,综合分析各种征象,会明显提高CT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7.
对9例脑性盐耗综合征患者进行静脉补钠和口服盐胶囊治疗,结果患者血清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提出严密观察神经系统及低血容量症状,及时监测水、电解质平衡状况;静脉补钠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口服盐胶囊时,做好健康教育,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动态调整静脉补钠量和口服盐胶囊量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立体着床模型--小鼠囊胚与子宫内膜的共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冬梅  谭毅  赵劼  艾玲  王智彪 《医学争鸣》2005,26(15):1359-1362
目的:建立小鼠囊胚体外着床的三维模型,为着床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方法:将小鼠囊胚与其自身子宫内膜分别共培养在空气、含500,750和950 mL/L O2的混合气体与组织培养液的气液界面上,比较不同O2浓度下小鼠囊胚的贴附率,确定体外共培养的最佳O2浓度;同时将确认有囊胚贴附的子宫内膜取出作HE染色.结果:不同O2浓度下,囊胚的贴附率分别为64.75%,47.86%,42.37%和30.97%,x2检验提示其差异有显著性(x2=28.145,P=0.000);且随着混合气体中O2浓度的逐渐升高,囊胚贴附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因此50 mL/L CO2 950 mL/L空气对囊胚与子宫内膜的共培养是最有利的;同时,囊胚贴附子宫内膜后并无扩展行为而是直接侵入子宫内膜.结论:50 mL/L CO2 950 mL/L空气最有利于囊胚与子宫内膜的共培养;且囊胚贴附子宫内膜后不发生外延生长,而是直接侵入子宫内膜.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小鼠囊胚体外着床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心房充血分数(AFF)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40名高血压患者及40名正常人的AAF值,快充血率峰值(PRFR)进行测定,并兼测了二尖瓣口E峰峰值速度与A峰峰值速度比(EV/AV)。结果高血压患者的AFF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而PRFR、EV/AV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P<0·05)。且所有受试者的AFF值与EV/AV值、PRFR值分别呈负相关(r=-0·51;r=-0·61)。结论AFF能够客观的反映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变化,对鉴别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1组Goldenha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我们随访到1组4代33人的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对目前存活的29人进行了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的初步分析。结果家系内有Goldenhaar综合征患者5人.临床表现具高度多样性,累及眼、耳、脊柱、颜面、口腔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不良,在遗传方式上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细胞遗传学水平对家系中成员进行染色体检查,未发现核型异常。结论该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染色体检查未发现核型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