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81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17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290篇
预防医学   11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2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甲基化状态与EGFR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和荧光偏振技术,检测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76例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者23例,检出率为30.3%,甲基化状态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和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吸烟对甲基化的相对危险度(OR)为1.88,40例NSCLC患者中,29例未检测到敏感突变的患者中有10例甲基化为阳性,甲基化率为34.5%,而11例TKI敏感突变的患者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结论:肺癌患者EGFR基因存在启动子甲基化,EGFR外显子的突变状态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对感染华支睾吸虫金色仓鼠的疗效。 方法 93只仓鼠各感染3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 分组后灌胃顿服给药治疗, 观察各组疗效。① 31只感染仓鼠中, 20只于感染后14 d随机均分为4组, 分别为青蒿琥酯300 mg/kg组、三苯双脒100 mg/kg和200 mg/kg组、吡喹酮200 mg/kg组, 观察药物对华支睾吸虫童虫的作用;另6只于感染后24 d随机均分为2组, 分别为三苯双脒200 mg/kg组和青蒿琥酯300 mg/kg组;余5只作对照组。② 22只仓鼠于感染后28 d随机分成5组(每组4~5只), 分别为三苯双脒25 mg/kg和50 mg/kg组、青蒿琥酯25 mg/kg组、吡喹酮50 mg/kg组, 以及对照组。③ 40只仓鼠于感染后28 d随机分成8组(每组4~6只), 分别为三苯双脒50 mg/kg、100 mg/kg和200 mg/kg组, 青蒿琥酯100 mg/kg和200 mg/kg组, 吡喹酮100 mg/kg和200 mg/kg组, 以及对照组。各组受治鼠于治疗后2周剖杀, 收集胆道系统内的残留华支睾吸虫, 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 结果 仓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14 d, 三苯双脒100 mg/kg和200 mg/kg组, 以及吡喹酮200 mg/kg组的平均虫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减虫率分别为90.6%、85.9%和71.9%;青蒿琥酯300 mg/kg组平均虫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4 d, 童虫已发育为成虫, 三苯双脒200 mg/kg组平均虫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减虫率为89.8%;青蒿琥酯300 mg/kg组的减虫率为100%。感染后28 d, 三苯双脒25 mg/kg组平均虫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减虫率为71.8%, 剂量增至100 mg/kg时, 减虫率为100%;青蒿琥酯25 mg/kg和100 mg/kg组的减虫率分别为20.0%和56.4%, 剂量增至200 mg/kg时, 减虫率为98.5%, 其平均虫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吡喹酮100 mg/kg和200 mg/kg组的减虫率分别为78.9%和83.5%, 其平均虫数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童虫和成虫的仓鼠均有较好的疗效, 青蒿琥酯仅对成虫有效。  相似文献   
993.

Aim: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medi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Methods:

Four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the following AAV vector constructs: rAAV-hVEGF165-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hBMP-7 (AAV-VEGF/BMP), rAAV-hVEGF165-GFP (AAV-VEGF), rAAV-hBMP-7-GFP (AAV-BMP), and rAAV-IRES-GFP (AAV-GFP). VEGF165 and BMP-7 gene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using RT-PCR. The VEGF165 and BMP-7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ELISA. The rabbit ischemic hind limb model was adopted and rAAV wa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into the ischemic limb.

Results:

Rabbi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were cultured and infected with the four viral vectors. The expression of GFP increased from the 7th day of infection and could be detected on the 28th day post-infection. In the AAV-VEGF/BMP group, the levels of VEGF165 and BMP-7 increased with prolonged infection time. The VEGF165 and BMP-7 secreted from BMSCs in the AAV-VEGF/BMP group enhanced HUVEC tube formation and resulted in a stronger osteogenic ability, respectively. In rabbit ischemic hind limb model, GFP expression increased from the 4th week and could be detected at 8 weeks post-injection. The rAAV vector had superior gene expressing activity. Eight weeks after gene transfer, the mean blood flow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AV-VEGF/BMP group. Orthotopic ossification was radiographically evident, and capillary growth and calcium deposits were obvious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AAV-mediated VEGF and BMP gene transfer stimulates angiogenesis and bone regeneration and may be a new therapeutic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测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聚合物的方法。方法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的高分子杂质的定量测定是利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色谱柱:XK16/40SephadexG-10,柱长:35cm;流动相A为pH7.0,0.025mol·L^-1磷酸盐缓冲液,流动相B为超纯水,流速:1.5mL·min^-1,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200μL。结果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在浓度为5.0~60mg·mL^-1的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0)。结论本法用于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的高分子杂质的测定,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2,3-吲哚醌(ISA)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ISA低、中、高剂量给药组,一次性皮下给予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发生,观察ISA对DMBA诱导的乳腺癌模型大鼠肿瘤抑制率,脏器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ISA能推迟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时间,降低肿瘤发生率;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升高;低剂量组GSH-Px及SOD均明显升高,而MDA活性降低(P<0.05);ISA低、高剂量组TNF-α浓度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结论 ISA对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增强荷瘤大鼠免疫系统的抵抗力,清除血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氧自由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长,胎传梅毒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孕妇缺乏梅毒血清学筛查及梅毒孕妇不正规的治疗是导致胎传梅毒发生的主要因素.胎传梅毒在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与后天梅毒有所不同.临床上大多数胎传梅毒患儿在出生时并无临床症状,对无症状的患儿仅依据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梅毒孕妇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阳性结果诊断胎传梅毒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临床上对出生时无症状的胎传梅毒患儿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红芪Hedysari Radix次生代谢产物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克隆红芪的肌动蛋白基因(actin)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查找GenBank中的其他豆科植物的编码序列(CDS)设计简并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红芪actin基因的核心片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部位中的稳定性表达。结果:克隆出了长度946 bp的红芪actin基因,其中编码蛋白框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经Blast比对序列,红芪的actin基因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L.) Trautv.、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44%、94.42%、94.2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也高达97%以上,红芪actin基因在根、茎、叶不同部位中的表达量基本稳定。结论:首次在国内成功克隆出了红芪的actin基因,并且证实了该基因可作为红芪其他优良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参基因,为红芪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少女怀孕的相关因素及探讨临床关爱措施。方法对2005至2012年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要求终止妊娠的中期妊娠少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户籍不同分为农村组和城市组。结果参加调查的怀孕少女共98例,农村组的少女终止妊娠周数与第1次就诊妊娠周数相差较大,延迟终止妊娠最常见的原因是本人不重视占63.0%,其次是阴道炎占27.2%,农村组与城市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492,P>0.05)。两组少女妊娠的原因第1位是青春期躁动,其次为男友诱骗;农村组有83.7%的患者是小学文化程度,与城市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6.188,P<0.05);15~17岁是少女怀孕的高发年龄。结论少女怀孕的延迟终止与本人不重视、阴道炎有关,对其应给予终止妊娠前后的临床关爱。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对腹腔镜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整群选取的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0例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患儿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65例患儿以腹腔镜微创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腹腔镜微创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创伤小、切口污染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缓解患儿痛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不同的移植部位对睾丸移植效果的影响,以探索建立疾病模型小鼠安全保存的新方法。方法 按移植部位的不同分为3组:背部皮下组,睾丸白膜内组和肾包膜下组。移植后处死受体鼠回收移植物。测试和分析受体精囊的重量,移植物存活率,回收物增重的倍数和生殖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不同实验组移植睾丸的生殖细胞分化差异显著。睾丸白膜内组的分化情况最好与假移植对照组相似;背部皮下移植组睾丸的分化率为29.2%;肾包膜下组未见分化。结论 睾丸白膜内移植最利于精子的发生;背部皮下移植是睾丸移植的次优选择;肾包膜下睾丸移植不适合用于小鼠雄性生殖器官的安全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