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32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227篇
内科学   24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645篇
预防医学   28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22篇
  1篇
中国医学   184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的纳美芬。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二氯甲烷(4:1,V:V)液液提取后,以Agilent Eclipse XDB-C_(18)(4.6mm×150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1)醋酸铵(70:30,V:V),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进样量为40μL,在Agilent 1100 LC/MSD XCT离子阱质谱仪上,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源,正离子电离方式,以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用于监测的离子为m/z 340→322(纳美芬)和m/z 383→337(纳络酮,内标物)。结果纳美芬的定量下限为0.10μg·L~(-1),线性范围为0.1~10μg·L~(-1)(r= 0.9995),样品提取回收率为65%~84%,日内RSD和日间RSD均≤15%,且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来进行纳美芬的临床血药浓度和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2.
张宁    平其能 《中国新药杂志》2007,19(11):921-925
为配合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有效借鉴国际上仿制药的审批管理经验,提出了我国仿制药注册审批管理亟需建立的配套制度,并对建立的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3.
以亮菌甲素和氧氟沙星为模型药物,采用荧光光谱法考察微乳中各组分对药物荧光光谱的影响,以研究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在O/W型微乳中的分配行为。结果显示在分别采用苯甲醇和PEG 400为助表面活性剂的微乳体系中,亮菌甲素主要存在于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中;氧氟沙星在油酸/橄榄油(1∶1)的微乳体系中的主要分布部位为油核,而在Gradamol GTCC为油相的微乳体系中主要存在于界面膜中;在各体系中药物均倾向于增溶在对药物溶解能力最强的组分所处的微环境中,具体的存在位置与该组分的用量有关。由此可见脂溶性药物在O/W型微乳中的存在部位可能取决于各组分对药物的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4.
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铜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试验组:72例活动性RA患者,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2~3次,两次之间间隔1周。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10名予以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各1次。试验组根据首次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滤出液的颜色分为试验1组:血浆滤出液呈墨绿色;试验2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和黄绿色。应用电喷雾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试验组血浆滤出液中与绿色物质相关的成分(结论表明绿色相关成分为铜的化合物)。应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定量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铜含量及首次血浆滤出液铜含量;比较两试验组铜含量与疾病活动指数的关系。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浆滤出液的颜色。结果①试验组首次血浆滤出液铜、血清铜含量分别为(3.61±1.12)mg/L,(2.46±0.7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0.21)mg/L,(0.72±0.19)mg/L](P<0.01)。试验1组疾病活动指数、铜含量分别为39±8,(3.9±0.9)mg/L,明显高于试验2组[26±6,(2.6±0.4)mg/L](P<0.01)。②试验组血浆滤出液呈绿色,对照组血浆滤出液呈黄色。③血浆滤出液中绿色物质为铜的化合物。结论体内微量元素铜的升高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注射型原位凝胶植入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吉  蒋曙光  平其能 《药学进展》2007,31(3):109-113
综述以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A/PLGA)、醋酸-异丁酸蔗糖酯(SAIB)、有机凝胶和PLA/PLGA与PEG的三嵌段共聚物为载体的注射型原位凝胶植入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特性、释药机制、制备和应用。这种新型给药系统已成为近年来非胃肠给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B(SAB)和姜黄素(Cur)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化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HSC-T6,使用SAB和Cur处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收集裂解细胞并抽提细胞总蛋白,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ERK和磷酸化ERK的影响。结果Cur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HSC的增殖和活化,SAB和Cur显著降低α-SMA的表达水平(P<0.01);SAB对I型胶原的分泌无影响(P>0.05)而Cur显著减少I型胶原的分泌(P<0.05)。SAB和Cur对ERK表达水平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磷酸化ERK的表达水平(P<0.01 vs.P<0.05)。结论SAB和Cur能够抑制HSC的增殖、活化和ERK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携带人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构建含人CTLA4-Ig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CMV-hCTLA4-Ig,与非增殖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共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hCTLA4-Ig,转染293细胞,经过包装、扩增、纯化后,获得携带人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体外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72 h后检测其外分泌性表达.结果 获得携带人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滴度为6×1013空斑形成单位/毫升(pfu/ml);在其感染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可溶性重组蛋白CTLA4-Ig的表达.结论 制备的重组非增殖腺病毒在体外能有效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受感染细胞能表达、分泌可溶性蛋白CTLA4-Ig.  相似文献   
108.
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燕  平其能 《药学进展》2008,32(5):223-228
目的:制备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考察白蛋白和多西紫杉醇的处方量及乙醇加入量等因素对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收率、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并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考马斯亮兰-酶标仪法测定纳米粒收率,HPLC法测定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以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通过方程拟合释药曲线,考察制剂的体外释药特性。处方优化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应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优化处方制得的纳米粒为类球形,平均粒径65.3nm,Zeta电位-31.4mV,纳米粒收率95.0%,包封率74.3%,载药量4.65%,制剂24小时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74.4%。结论:难溶性抗癌药物多西紫杉醇可以采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成白蛋白纳米粒,其粒径小,稳定性高,可显著提高多西紫杉醇在水相中的浓度。其优化处方中药物的释放显著慢于原料药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两面针活性成分新棒状花椒酰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结构性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药理作用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CK19 mRNA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方法对15例乳腺癌患者的122个腋窝淋巴结和5个正常对照淋巴结同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组织学检查和细胞角蛋白19(CK19)RT-PCR检测。结果15例乳腺癌组织均有CK19 mRNA表达,而5个正常淋巴结中均未见表达。122个腋窝淋巴结中14个组织学检查证实转移,其CK19 mRNA亦表达阳性。组织学检测无转移的108个淋巴结中有24个CK19 RT-PCR表达阳性,84个阴性;提示该24个淋巴结存在微转移只能用CK19 RT-PCR方法检测出。经统计学分析,CK19 RT-PCR与组织学检查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K19表达于恶性乳腺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无表达,CK19能作为组织特异基因进行RT-PCR扩增以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CK19 RT-PCR方法比组织学方法更敏感,特别对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而具有高度复发危险性的患者将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