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33篇
  免费   1554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194篇
妇产科学   158篇
基础医学   1750篇
口腔科学   304篇
临床医学   2084篇
内科学   2281篇
皮肤病学   166篇
神经病学   731篇
特种医学   5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374篇
综合类   2946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109篇
眼科学   504篇
药学   1732篇
  30篇
中国医学   985篇
肿瘤学   133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445篇
  2021年   936篇
  2020年   689篇
  2019年   566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449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885篇
  2013年   774篇
  2012年   1222篇
  2011年   1337篇
  2010年   925篇
  2009年   797篇
  2008年   812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831篇
  2005年   782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43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331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325篇
  1998年   259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69年   8篇
  1968年   6篇
  1944年   6篇
  1937年   6篇
  1932年   10篇
  193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价值。方法 对经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血管疾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EBCT检查,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11例患者入选,并与超声心动图、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心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及评估。结果 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4例,均为女性成年人。合并多发心血管畸形7例,其中合并复杂畸形3例,均为男性儿童和左肺动脉缺如;合并单发心血管畸形4例,其中3例为右肺动脉缺如。结论 (1)儿童时期明确诊断的一侧肺动脉缺如多合并有心血管畸形,且左肺动脉缺如多见,成年人明确诊断的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多为右肺动脉缺如。(2)EBCT对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较之多普勒超声更为准确,与心血管造影各具独特优势,但EBCT为无创检查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将多孔β—磷酸三钙和重组人的骨形成蛋白—2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肉内,观察复合物的骨诱导能力和早期降解行为。方法 将多孔β—磷酸三钙/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物植入25只小鼠右侧大腿后侧肌肉内,单纯多孔β—磷酸三钙植入左侧为对照,分别于72h、1、2、3、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72h可见幼稚软骨,1周见成熟软骨,2周见编织骨和少量板层骨,3周和4周成熟的板层骨生成,对照组则无骨或软骨生成。2周开始间充质细胞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3~4周将材料包裹分割,同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及吞噬现象,这些是降解早期组织学改变。结论 多孔β—TCP/rhBMP—2复合人工骨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强大的骨诱导能力,有希望作为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Ⅰ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的T1(APT1)及TOFr值。结果:显示两组APT1最大抑制相近,是Pdi的1.7倍。Pdi达到最大抑制及恢复到75%的时间比APT1快得多。结论:提示美维松对膈肌收缩功能的抑制比拇收肌差,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64.
rhTPO 对60Co 照射小鼠造血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检测TPO的体内活性及其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作用,寻找用以治疗辐射及化学药物等所致骨髓损伤造成的血小板减少与缺乏,缓解临床上的出血症状,降低死亡率的一种新途径。方法本实验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重组了人的TPO,取昆明种正常雄性,经一次5.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小白鼠为动物模型,通过对外周血血象的观察,及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培养的检测,研究了rhTPO在体内对60Co全身照射处理小鼠的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实验表明,rhTPO能够减轻照射对小鼠外周血血小板及骨髓造血祖细胞中巨核系祖细胞的影响,并有促进其早期恢复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量效相关的。结论提示,TPO是巨核细胞系统较特异的正调控因子,具有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发育和刺激血小板生成的作用,是临床治疗骨髓组织损伤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缺乏及贫血的有希望的生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5.
九十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总被引:84,自引:6,他引:78  
葛可佑  翟凤英 《营养学报》1995,17(2):123-134
九十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葛可佑,翟风英,闽怀成,程列,王青,贾凤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50)人群的膳食营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及若干发展中国家都在有计...  相似文献   
66.
新型脊柱固定器械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9年以来,临床应用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共68例,其中52例为胸腰椎骨折,16例为椎体滑脱。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这种新型固定器械,既可行胸腰椎骨折的固定,也可行椎体滑脱的复位。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作者强调,脊柱损伤只要有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甚为重要,应早期或立即手术,有利于脊柱骨折和椎管前方骨块的复位,早期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在顺铂致耳中毒后的表达,并探讨其对内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豚鼠分成对照组、顺铂组,分别给生理盐水、顺铂腹腔注射,于注射后3、5、7天取豚鼠耳蜗行石蜡切片,进行BDNF和N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螺旋神经节BDNF和NGF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中BDNF几乎不表达,NGF呈中度阳性表达。顺铂组BDNF在3天时达到高峰,以后减弱;NGF在5天时达到高峰,以后减弱。结论正常豚鼠耳蜗有中度NGF的表达,表明NGF可能对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顺铂干预后螺旋神经节BDNF和NGF出现高表达,提示BDNF和NGF对顺铂诱导的螺旋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69.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体重 12 5~ 16kg ,以 2 5 %硫喷妥钠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脊髓血流 (SCBF)。结果 降压前MAP为 (12 5 7±10 6 )mmHg ,降压后为 (72 0± 11 2 )mmHg ,平均下降 4 2 8%。降压前SCBF为 (9 80± 1 0 5 )v ,降压后为 (8 0 4± 0 96 )v ,降低幅度为 18%。结论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SCBF影响较小 ,可安全用于脊髓手术。  相似文献   
70.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5 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 ,显示瘘口全部消失。 38例患者术后 6个月行脊髓MR复查 ,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 ,T2 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 5 4例患者获随访 ,随访时间 3~ 36个月 ,2 4例症状完全消失 ,2 7例症状改善 ,3例无变化。结论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手术方法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