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0篇
  免费   2026篇
  国内免费   1154篇
耳鼻咽喉   271篇
儿科学   327篇
妇产科学   94篇
基础医学   1264篇
口腔科学   356篇
临床医学   2400篇
内科学   1910篇
皮肤病学   178篇
神经病学   334篇
特种医学   922篇
外科学   1739篇
综合类   5642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2376篇
眼科学   178篇
药学   2340篇
  17篇
中国医学   2082篇
肿瘤学   879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600篇
  2021年   726篇
  2020年   654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415篇
  2017年   602篇
  2016年   439篇
  2015年   756篇
  2014年   972篇
  2013年   1251篇
  2012年   1949篇
  2011年   2085篇
  2010年   1898篇
  2009年   1659篇
  2008年   1679篇
  2007年   1513篇
  2006年   1430篇
  2005年   1126篇
  2004年   787篇
  2003年   645篇
  2002年   469篇
  2001年   424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将薄层色谱法与 X 射线衍射法联合用于黄连上清丸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依据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薄层扫描含量测定方法,点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水(20:10:5:5:1)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进行荧光扫描,波长入=366nm,采用外标两点法测定计算;并采用 X 射线 Fourier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别对3个厂家的黄连上清丸样品进行测定,粉末 X-衍射的条件为 CuKα,管压40kV,管流150mA,扫描步长0.02°,扫描速度8°·min~(-1)。结果:获得了黄连上清丸中小檗碱的薄层扫描含量及黄连上清丸的 X 射线 Fourier 指纹图谱。结论:2种谱学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中成药整体结构特征与药典指定的部分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构建抗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方法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中抽提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合成cDNA,分别扩增小鼠重链可变区基因和轻链可变区基因。通过重叠延伸拼接法将重链可变区基因和轻链可变区基因组装成单链抗体基因,重组于载体pFUSE5,电转化E.coliXL 1-Blue。在辅助噬菌体援救下,构建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核苷酸序列测定和酶联免疫分析鉴定单链抗体库的特征。结果本抗体库的噬菌体库容量约1×106,单链抗体基因插入效率为93%,存在序列差异性并含有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链抗体。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为筛选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链抗体药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比较银黄注射液和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 10只(6)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iv银黄注射液和ig银黄口服液,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浓度.结果 大鼠iv银黄注射液后,血浆中能够同时检出绿原酸和黄芩苷,其中绿原酸的呈三室开放模型,黄芩苷的药-时曲线变化呈二室开放模型;大鼠ig银黄口服液后,血浆中检不出绿原酸,而黄芩苷的药-时曲线呈多峰现象,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5.2%.结论 不同的给药途径,绿原酸和黄芩苷在大鼠体内所表现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采用HPLC测定佐米曲普坦药片的含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ODS-3 C18柱(250 mm×4.6 mm,5 μm);0.05%三乙胺溶液(磷酸调pH2.75)-乙腈(90∶10)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为255 nm,发射波长为360 nm).结果 佐米曲普坦浓度1~ 80 μg · ml-1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结论 所建立方法准确,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不同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膜切口,分别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回访患者,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研究组角膜散光度(P<0.05),对照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后第3个月角膜散光度(P<0.05),研究组术后第1周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前及术后第3个月(P<0.05),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的角膜散光轴向选择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早期可获得较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将73例胃底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37例)和PN组(36例).于术后48 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8.
二氧化钛无机抗菌材料抗病毒效果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二氧化钛(TiO2)无机抗菌材料抗病毒效果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方法参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根据无机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及用途,设计了在实验室检测TiO2抗菌材料抗病毒功效的检测方法,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破坏试验检测纳米TiO2无机抗菌材料抗病毒效果。结果纳米TiO2瓷碟在高汞灯照射下4h后对HBsAg破坏率为87.50%,而普通瓷碟洗液中破坏率几乎为0。纳米TiO2瓷碟在普通光照(高压汞灯、非直射阳光)下4h对乙肝病毒(HBV)的杀灭率达87.50%~93.75%,纳米TiO2镍网与紫外灯配合2、5、10min对HBV的杀灭率分别为99.80%、99.90%和100%。结论TiO2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功效,建立的抗病毒效果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是合理、可行的,适用于同类无机抗菌材料抗病毒功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设计并合成1-苯胺基-5H-哒嗪并[4,5-b]吲哚类化合物,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5-乙酰氧基-6-溴-2-溴甲基-1-环丙基-1H-吲哚-3-羧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8~9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Bel-7402和HT-1080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多个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0a和10d活性突出,对肿瘤细胞株Bel-7402和HT-1080的抑制活性分别是阳性对照药gefitinib的4倍和5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合成2-[(吡啶-4-基)甲基氨基]-N-[4-(三氟甲基)苯基]苯甲酰胺(Ⅰ)。方法以邻硝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氯代、氨解、水合肼还原、缩合、硼氢化钠还原共5步反应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Ⅰ。结果与结论经5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Ⅰ,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改进后的合成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可达5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