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考察月桂氮芯卓 酮在复方去炎酊中对盐酸苯海拉明促透情况并找出最佳促透浓度。方法 :采用自制改良Bronaugh扩散池 ,小鼠皮作透皮试验 ,月桂氮芯卓酮浓度分别为 0 ,0 .5 40 % ,1.0 39% ,2 .0 94% ,3 .2 71%时盐酸苯海拉明的透皮情况。结果 :盐酸苯海拉明透皮接近皮肤作为均质膜扩散模型 ,月桂氮芯卓 酮最佳促透浓度为 1.0 39% (g·ml-1) .结论 :月桂氮芯卓 酮在复方去炎酊中对盐酸苯海拉明促透浓度为 1.0 39% (g·ml-1)。  相似文献   
92.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院住院的1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皮损好发于下肢;6例患者血管腔内有透明血栓形成(占60%);达那唑、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片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93.
惠州市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州市自1950~2002年累计发现病人1950例。1997年基本消灭麻风病,近5年来全市麻风病仍呈稳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检测脑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区激活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44例脑梗死患者在起病6~72 h内和14 d进行手被动运动模式的fMRI成像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起病30 d和90 d时进行修正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修正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 SMC激活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无激活组(6~72 h:9.5±2.1 vs 11.9±4.2,P=0.023;14 d:中位数:5 vs 10,P=0.01),脑梗死体积小于无激活组(P<0.05);14 d SMC激活组的30 d和90 d MBI、30 d mRS评分均优于无激活组(P<0.05),14 d SMC激活体积与14 d NIHSS、30 d和90 d的MBI、mRS评分值也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手被动运动激活SMC区的fMRI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预后评估价值,尤其起病14 d时SMC区的激活情况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讨STD在我市的分布及流行病学情况,我们对1993年—1996年间门诊登记资料完整的5092份病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 5092例患者均是我所STD专科门诊患者,少部分为特种行业(发廊、歌舞厅、宾馆、饭店等)监测阳性结果在业人员。  相似文献   
97.
先证者,女,26岁。因颈部、肘窝、腹股沟及乳房下褶皱处反复出现灰褐色角化性丘疹伴轻度瘙痒3年,于2007年12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颈部出现粟粒至绿豆大丘疹,呈灰褐色,伴轻度瘙痒。不久双侧肘窝、腹股沟及乳房下褶皱部位亦出现类似皮损。皮损每年夏季加重,冬季好转。  相似文献   
9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目前抑制此病毒的药物主要为核苷类似物,包括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等,这些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的目的。伐昔洛韦比阿昔洛韦水溶性更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我们用伐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序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在获得较好的疗效时,降低了患者的费用……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检测。方法 用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联合用药组60例、单独用药组63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88.3%比63.4%,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5),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两种方案治疗后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比较,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浆eotaxin水平下降程度(13.27 ± 4.11比8.12 ± 2.58,t = 8.3654,P < 0.05)和TNF-α水平下降度(12.38 ± 3.95比10.32 ± 3.41,t = 3.1005,P < 0.05)更为显著,且IFN-γ水平升高程度(17.06 ± 5.24比12.54 ± 4.07,t = 5.3573,P < 0.05)更为显著。结论 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鼻骨骨折进行螺旋CT扫描,重建并分析鼻骨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图像。结果10例X线片未发现骨折,66例在MPR均能发现骨折,8例在SSD未发现骨折,其中单侧鼻骨骨折42例,双侧鼻骨骨折24例,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9例,鼻中隔骨折8例,上颌窦骨折3例,筛纸板骨折4例。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的显示鼻骨骨折,在诊断鼻骨骨折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临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