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早、中期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治疗早、中期低位直肠癌2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发生肛门外拉出肠管部分坏死。骶前感染1例,无肠回缩、吻合口瘘。平均随访 28(6-50)个月,无局部复发。术后18个月发现肝脏转移灶1例,现仍无癌生存20例,吻合口狭窄2例。本组术后2周拉出肠段修整后排便次数较多。1月后控制大便能力明显改善。大便3-5次/d,3月后大便基本正常。1-2次/d。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早、中期低位直肠癌并保留肛门功能的一种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22.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50个病灶)诊断为肾上腺转移癌的患者在局麻下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观察其治疗时反应及术后肿瘤缩小情况。结果:射频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良反应;术后未见肾上腺功能明显减退,不需特殊处理。治疗后肿瘤总缓解率为92.6%,特别是直径小于10cm的肿瘤疗效明显。结论: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3/CD28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及杀伤途径。为结直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的分离与体外培养;CD3/CD28共刺激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MTT法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用CD28共刺激细胞和CI—988分别处理6d后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抑制率为66%和47.5%,二者合用后3d和6d抑制率分别为41%和90.5%;较单用任何一种处理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作用更强(P<0.01)。流式细胞仪FCM图像可见实验组细胞群坏死比例为30.1%,凋亡细胞占19.2%,而对照组仅有坏死细胞0.22%,凋亡细胞1.6%。结论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单抗协同诱导的效应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总体抑制,而坏死细胞进一步增多说明效应细胞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体会,探讨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施行的3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4例,术中发生心脏骤停2例,术后17例发生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急性肾衰竭2例,腹腔内出血4例,肝动脉血栓1例,肝动脉相对狭窄3例,门静脉狭窄2例,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胆道铸型综合征1例,胰漏1例,中量以上的胸腔积液5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确保供肝质量是肝移植成功的前提,良好的血管和胆管重建技术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专业化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大肠癌组织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抑癌基因p16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了31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28例正常大肠组织中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5%和35.7%;p16蛋白表达随着肿瘤组发程度降低而减弱,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6.
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综合分析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 检索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相关文献,选择其中实验较规范,病例数量大的文献进行分析,对照及评价。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逐渐从外科手术转向药物治疗,且随着药物不断更新,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在逐渐的增强。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正规化的药物治疗一种可行、效果确切的治疗,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7.
经胆道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肝内难取性结石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的锹激光治疗资料。结果:结石最大者1.6cm,最小者0.8cm,经1-2次激光碎石治疗,全部治愈,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钬激光碎石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难取性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新技术。  相似文献   
28.
海风藤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器官血流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风藤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和钙离子拮抗样效应,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钙离子内流,还能降低胰腺酶活性,减轻胰腺组织自我消化。目的:研究海风藤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器官血流,特别是胰腺血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Sprague-Dawiey(SD)雄性大鼠40只,清洁级,体质量200~280g。海风藤酮(共150mg)(北京大学药学院,批号:20050347);牛磺胆酸钠(Sigma公司,批号:86339);淀粉酶试剂(Roche公司,批号:irp170505)按说明书用。Imexlab9100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Imex公司);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专用的8mHz探头(产品号X1-M008)(美国Imex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实验室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8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禁食12h后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造模后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海风藤酮组(n=16)和模型组(n=16),两组又分别分为术后12和24h2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海风藤酮组大鼠术后3h经空肠造瘘管给药,剂量为海风藤酮10mg/kg,1次/6h,1~2次。配置时,药物溶于25g/L二甲基亚砜中,即刻应用。模型组大鼠经空肠造瘘管给予等量的二甲基亚砜。假手术组动物仅作开腹手术。假手术组于术后12h,模型组和海风藤酮组分别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12,24h测定血淀粉,同时运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胰腺局部动脉(相当于胰头、体交界处)、门静脉血流、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不同时间血浆淀粉酶和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淀粉酶测定结果:模型组和海风藤酮组血浆淀粉酶在各时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随时间延长,血浆淀粉酶继续升高,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明显(P<0.05)。②胰腺局部动脉血流情况:在术后12和24h时,海风藤酮组和模型组胰腺局部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在海风藤酮组,随胰腺炎病程进展,胰腺局部血流量进一步下降(P<0.05),但各时点局部动脉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③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门静脉及脾动脉血流情况:海风藤酮组和模型组在术后12和24h时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海风藤酮组各时点血流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海风藤酮能促使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血流量增加,减轻胰腺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29.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男,52岁,农民.因车祸后腹部间歇性疼痛不适15 d入院.患者15 d前驾驶卡车时发生事故,致上腹部被方向盘相撞,渐出现腹部疼痛不适,为间歇性,疼痛不剧烈,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T 37℃,P 80次/min,BP14/8kPa,R 20次/min.精神差,贫血貌,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右腹略膨隆,皮下有瘀血斑,右腹及右下腹可见2处手术疤痕,右中腹可触及一包块约15 crm×12 cm,有压痛,界限清楚,不易推动,肝脾肋缘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于包块上可闻肠鸣音.  相似文献   
30.
�����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术后急性胆囊炎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术后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B超确诊为术后急性胆囊炎者7例。CT确诊1例,1例因胆囊穿孔而死亡,急性胆囊切除术病例无死亡。结论 胆汁淤积是引起卢术后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