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31.
目的通过对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调查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发病经过、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医学观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经救治无效死亡。患者无明确病死禽接触史,有健康禽接触史。实验室检测鼻分泌物和下呼吸道灌洗物均分离出禽流感病毒H5N1,下呼吸道灌洗物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均未发现异常临床表现。结论存在感染来源不明的人禽流感病例,需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进一步研究人禽流感有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灭活样本混合检测对结果的影响,为大人群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提供科学检测的方案。方法将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咽拭子样本和阴性咽拭子样本于56℃30min灭活后,按照阳性样本1份、阴性样本4、9、19份的比例进行混合,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原液和混合液的ORF-lab和N基因。结果20组灭活样品原液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1∶5混合液和1∶10混合液核酸检测结果也均是阳性,1∶20混合液有1组样品ORF-lab阴性,N基因阳性。各组间核酸检测Ct值均显著相关。不同样本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组样品ORF-lab基因1∶5混合液、1∶10混合液、1∶20混合液相比原液Ct值分别平均增加1.73、2.86、4.05,N基因1∶5混合液、1∶10混合液、1∶20混合液相比原液Ct值分别平均增加1.69、2.79、3.25。结论当开展大人群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时,选择<10份灭活样品混合检测,大部分情况下不影响定性结果,但弱阳性样本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3.
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作用及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基础上,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试点村进行人群参数、蚊媒参数和免疫学参数的纵向观察。结果:3个试点村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已不足以构成传播,即水洼1982 ̄1985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97%、0.63%、0.55%、0.37%,1998年为0.05%,1990和1992年均为0。古柏门1986 ̄1989年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调查近年来湖北地区流感病毒在人群和动物群中抗体水平,以研究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的关系。方法 在市场随机采集5种动物(鸡、鸭、豚鼠、鸽、兔)血清200份;收集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血清共750份。采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法检测流感病毒甲3、甲1、乙型抗体。结果 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7%、13.3%、11.2%,动物抗体阳性率:豚鼠乙型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0%,甲1型为50%;鸭无甲1型和乙型抗体,甲3型仅为lO%;鸡无乙型抗体,甲1、甲3型分别为6%和50%;鸽甲3型抗体最高,甲1型为20%,无乙型抗体。并用国内甲1、甲3、乙型标准毒株检测动物群中抗体,阳性率除鸽子外仍以甲3型为最高。豚鼠、鸡、鸭、兔分别为40%、61.9%、56.7%和90%,豚鼠乙型抗体高。结论 人流感病毒在不同动物群中也广泛存在,人与动物流感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在湖北省随州、黄冈、武汉市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监测点, 培训全省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感染科医生, 开展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査, 采集血样检测和分离病毒, 在高发地区开展健康人群和家畜抗体水平调查及媒介蜱监测。结果 2010年湖北省报告病例来自11个市(州)、32个县(区)和100个乡镇, 共报告188例, 其中死亡21例, 报告发病率为0.33/10万, 病死率为11.2%。流行病学调査显示, 病例报告地区为丘陵地带(海拔28~940m);报告发病时间为4—12月, 高峰在5—9月;病例年龄11?81(M=56)岁;农民占95.3%;病例发病前两周内均无外出史, 93.6%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工作, 64.2%有皮肤破损, 52.8%有明显蜱暴露史, 22.0%有明确蜱叮咬史。采集病例血液标本129例(68.6%), 87例(67.4%)Realtime-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阳性;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 11份SFTSV中和抗体阳转或呈4倍增高;2例血标本分离到SFTSV。健康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3.8%, 犬、羊和牛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0%(6/11)、36.7%(2/3)和80.0%(4/5);草蜱、牛蜱、羊蜱PCR检测阳性。结论 湖北省SFTS疫区内人和家畜感染SFTSV。蜱可能是传播媒介, 人群劳作中皮肤破损、接触蜱或被蜱叮咬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6.
本文报道了用IFAT和ELISA方法对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期人群微丝蚴率由1990年的0.72%(9/1284)降至1994年的0.08%(1/1182);血清学检测,1990、1991、1994年IFAT阳性率分别为26.92%、20.19%和8.96%,ELISA则分别为23.50%、30.70%和14.20%,均呈下降趋势。微丝蚴血症者及原微丝蚴血症者同年检测,抗体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人群抗体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岁以下组儿童最低。两种方法应用比较,结果的符合率为70.9~84.6%,不符者中呈互补性;对个体多次检测的结果仍有波动。表明两者均可作为丝虫病后期流行病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湖北省人群免疫状况,评价预防接种质量和效果,制定免疫对策。方法分七个年龄组抽取黄石和咸宁两个地区部分健康人群,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正常人血清中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IgG抗体水平。结果两个地区健康人群中,百日咳IgG抗体阳性率为27.14%,白喉和破伤风IgG抗体安全保护率分别为55.71%和60.29%。结论抽取的湖北省两个地区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IgG抗体阳性率均比较低,提示要扩大接种覆盖率,缩短强化免疫周期,提高冷链运转效率和疫苗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38.
20 0 2年 12月底至 2 0 0 3年 6月上旬 ,湖北省某地中学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流行 ,发病年龄为 12~ 16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 38℃~ 39℃、嗜睡、呕吐、脑膜刺激症状 ,其发病症状较轻。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先后采集脑脊液、血清标本 ,采用病毒分离、RT PCR、中和试验和ELISA方法进行了病原学检测 ,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2 0 0 3年 5~ 6月共采集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31份 ,同时采集 12例患者恢复期 (6个月 )的血清标本 ,接种和检测前置 - 2 0℃保存 ;肠道病毒 (EV)通用引物为PE、PG、71型、Cox…  相似文献   
39.
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接种流感疫苗后对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不同年龄组的志愿者,按照流感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接种,接种前和接种后20d,分别对观察者体内甲1(A1)、甲3(A3)和乙(B)型抗体进行检测,比较观察免疫前后志愿者体内各亚型流感抗体效价、阳转率及保护率。结果 接种前后各年龄组各亚型的流感抗体效价有显著性差异,平均GMT从免疫前的1:14.45上升至免疫后的1:233.6;阳转率为71.9%~96.6%;抗体保护率从免疫前的0.023%~52%上升至免疫后的83%~100%。结论 流感疫苗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流感疫苗毒株抗原与湖北省流行流感毒株的抗原是相匹配的,可用于湖北省流感流行的控制。  相似文献   
40.
湖北省疑似流感疫情调查与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离流感病毒并鉴定其亚型,确定流感疫情。方法 统计发病人数,采集重症病人咽拭子,利用流感A、B型快速诊断试剂初步排查疫情,进行MDCK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并鉴定,通过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流感抗体。结果 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体阳性率是急性期的四倍以上增长。鉴定分离的病毒为:甲3“O”相型病毒株与血清中抗体甲3“O”相型一致。结论 排查暴发疑似流感疫情,提供确认流感流行及亚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