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RK)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腹腔注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分别于实验第12、20、36和46周进行肝活检,58周时处死大鼠并剖腹获取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对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分别检测所获取组织中ERK1和ERK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46周时发现首只罹患HCC的大鼠,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共有30只大鼠存活,其中24只大鼠发生HCC,6只大鼠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11只大鼠均无肿瘤发生.RT-PCR检测发现,发生肿瘤、未发生肿瘤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在实验不同时期的ERK1和ERK2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发生肿瘤大鼠的HCC组织ERK1和ERK2 mRNA表达水平较发生肿瘤前各时间点活检肝组织有明显上升(P<0.01),且较癌旁肝组织、同期无癌大鼠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结果发现,HCC组织p-ERK1及p-ERK2蛋白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发生肿瘤前各时期肝组织及无癌大鼠肝组织明显上升(P<0.01).结论:在HCC发生早期ERK1和ERK2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而在癌变期ERK1和ERK2信号转导通路表现出异常激活状态,提示ERK1和ERK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2.
用于靶向给药的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谷氨酸是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在体内可降解为人体所必需的谷氨酸单体,其用于靶向给药系统具有独特价值。本文综述近年来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在靶向给药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3.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住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利用医院电脑信息网络系统储存数据,对2005年新生儿926例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为95.90%,其中单用、二联、三联以上使用频率分别为34.12%,64.53%和1.35%。给药途径以输液为主,达94.85%,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为主。结论医院新生儿住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尚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慢乙肝患者的10个肝功能指标和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及IV型胶原(IV-C)等3个肝纤维化指标等进行同时测定,并记录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应用SAS9.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①慢乙肝患者的HA、LN、IV-C指标数据呈偏态分布,进行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②慢乙肝患者各临床类型间HA、IV-C随肝功能损伤的加重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肝硬化中升高最明显;③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为A级39例,B级56例,C级33例,HA、IV-C的升高程度依次是C级〉B级〉A级(P〈0.05);④LN在不同的Child-Pugh分级及临床类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10个肝功能指标与HA、IV-C及LN等3个肝纤维化指标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3(P〈0.05),两组指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总胆红素、白蛋白及胆碱酯酶(CHE)活性等是肝功能损伤指标组中主要的影响因子,黄疸越深、白蛋白越低及CHE活性越低即肝功能损伤越严重则HA、IV-C的值越高。结论:在慢乙肝患者外周血中HA、IV-C及肝纤维化指标与患者肝功能损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索同为感染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病毒株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和HBs 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初筛阶段(miRNA测序)和验证阶段(q RTPCR),筛选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初筛阶段招募HCC病例组18人,HBs Ag无症状携带者对照组25人;验证阶段招募200名研究对象,包括1个病例组(39人)和4个对照组(161人)。结果初筛阶段共发现58条差异表达的miRNA,包括39条已知的miRNA和19条新的miRNA。选择7条与肝脏疾病有关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发现3条miRNA得到证实。miR-483-5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有最大值(0.815,95%CI:0.750~0.880),若将诊断肝癌阈值设为6.7,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5%、61.1%;将AFP诊断肝癌阈值设在20.8 ng/m L,AF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5%、92.0%。miR-483-5p的表达水平在感染HBV BCP双突变病毒株的无症状携带者组与HBs Ag阴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感染BCP双突变病毒株的无症状携带者组与HCC患者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miR-483-5p与AFP联合使用可提高AFP诊断HCC的敏感性。miR-483-5p可能作为进一步缩小用标记物BCP双突变筛查出来作为肝癌监测的高危人群范围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复方参苏颗粒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选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参苏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服药后3个月内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每次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1年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再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为(2.02±0.43)次,每次持续时间(4.05±0.32)d,对照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再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为(5.15±0.54)次,每次持续时间为(5.66±0.72)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跟踪1年后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参苏颗粒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效果确切、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97.
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学位层次体系逐渐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专业学位类型比例逐步增加,研究生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文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促进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为新时期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在校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小分子差异蛋白在HBV感染后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蛋白芯片及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EL...  相似文献   
99.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医学教育面临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特点日益明显。地方医科院校如何调整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临床实践技能标准,与国际教育标准对,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地方医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总结了该校在新时期以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创建教学平台,改善教学条件,明确培养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在新时期地方医科院校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新模式。为新时期地方医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