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鉴定从合肥市某医院先天性脑瘫患儿尿标本中分离的4株人巨细胞病毒(HCMV)毒株并对其UL83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为HCMV感染的预防及pp65蛋白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法复苏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p65蛋白表达,并用特异性引物对UL73基因进行PCR,扩增的产物经凝胶纯化后测序;序列结果运用DNAMAN软件和GenBank登录的3株代表性HCMV毒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HCMV AD169株与HCMV-1分离株的UL83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与其余3株的同源性也达99.26%~99.69%;4株HCMV分离株与Merlin株、Towne株在相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最低的分别为98.95%,99.06%。结论UL8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CMV UL83编码pp65蛋白的优势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序列无变化。  相似文献   
82.
苁蓉益肾颗粒治疗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小珩  郑岚  朱伟嵘  许建中  陈敬贤 《中国药房》2008,19(18):1416-1418
目的:观察苁蓉益肾颗粒治疗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30例,口服苁蓉益肾颗粒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肾虚症状及体征积分。结果:苁蓉益肾颗粒可以明显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肾虚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苁蓉益肾颗粒是治疗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中药小复方芩黄合剂对虚实夹杂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由患者自愿选择入组,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治疗或随访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或随访期间服用芩黄合剂。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和随访期间不服用芩黄合剂。观察期为6个月,全部患者到达研究终点后比较两组患者卡氏评分(Kanofsky score,KPS)、生活质量评分(EORTC-QLQ-C30)、外周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222例,观察组74例,其中20例处于化疗期,54例处于随访期;对照组148例,其中87例处于化疗期,61例处于随访期。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中观察组治疗后疲乏、便秘、腹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躯体、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CD4~+/CD8~+,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IL-8,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芩黄合剂能有效地改善虚实夹杂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应用膜抗原荧光抗体试验(FAMA)方法调查广州地区正常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以VZV感染细胞作为抗原、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作为二抗的FAMA试验,对随机抽取的592份正常人血清标本进行特异性VZV抗体检测.结果 FAMA试验检测VZV抗体与其他的疱疹类病毒的相应抗体不产生交叉反应.应用此法检测592份血清标本中,VZV抗体总体阳性率为76.52%;1~、4~、7~、14~、20~、30~、40~及≥50岁年龄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4.67%、51.56%、73.91%、91.26%、92.78%、95.65%、98.11%和100%.1~3岁年龄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低,血清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不同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FAMA法检测人群中VZV抗体与其他疱疹类病毒的相应抗体不产生交叉反应,是VZV抗体检测的可靠方法 .应以1~3岁儿童为VZV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85.
肾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大多数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肾移植术后的患者易发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性疾病并严重影响移植后器官的功能。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人群中,HCMV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但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如肾移植术后患者,HCMV感染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临床现有治疗药物如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虽可以有效地预防器官移植受者的HCMV感染,但该类抗病毒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血液毒性、肾毒性、致癌性及生殖能力的损害等不良反应。本文针对HCMV UL97蛋白激酶的抑制剂及其第二代抑制剂、依赖宿主代谢途径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早期的新型小分子合成抑制剂等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6.
霍氏鲍特菌可导致百日咳样呼吸道感染以及某些侵袭性感染,引发如菌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疾病.由于缺乏对霍氏鲍特菌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上霍氏鲍特菌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常被误诊为百日咳.加上目前有关霍氏鲍特菌流行病学研究很少,导致对霍氏鲍特菌感染普遍认知不足,也缺乏相应的诊疗指南.本文对霍氏鲍特菌及其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病原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7.
88.
扶中消积方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扶中消积方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CapeOX方案化疗,21 d为1个周期.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口服扶中消积方,共观察6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计数、PS评分、免疫相关临床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数量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化疗后上述各项指标与化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同期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后免疫功能相关症状乏力、易感冒、发热均有不同程度加重(P<0.05),而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扶中消积方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临床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在促进肿瘤整体治疗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模型小鼠和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差异,以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其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理。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8只,抑郁模型组、抑郁血府逐瘀组、抑郁黛力新组、肿瘤模型组、肿瘤血府逐瘀组、肿瘤黛力新组,每组各7只。抑郁小鼠模型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法建立。肿瘤造模选用腹水型S180肉瘤小鼠皮下接种。两血府逐瘀组和两黛力新组小鼠分别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黛力新片灌胃干预治疗21 d。观察治疗前后小鼠行为学改变,治疗后5-HT含量,肿瘤小鼠的瘤重。结果:经过21 d的干预,与正常对照组及抑郁两灌胃组相比,抑郁模型组及肿瘤模型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少(P0.01),垂直运动及水平运动活动度明显下降,且血府逐瘀组稍优于黛力新组(P0.05);与肿瘤模型组相比,肿瘤血府逐瘀组、肿瘤黛力新组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P0.01);两种干预药物作用相似。在5-HT方面,正常对照组、抑郁血府逐瘀组含量较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血府逐瘀组瘤体较肿瘤模型组及肿瘤黛力新组明显缩小(P0.01)。结论:应激及肿瘤可以导致实验小鼠出现行为学改变和5-HT含量降低的抑郁表现;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有效干预行为学改变和5-HT含量的降低,并能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优于黛力新片。  相似文献   
90.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一种感染广泛的疱疹病毒家族中的一员,它对人群中的易感者尤其对免疫能力下降患者的危害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RNA干扰(RNAi)是近年来发现存在于体内抵御病毒感染和基因损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而HCMV则可通过编码dsRNA结合蛋白(DRBPs),特异性结合dsRNA,阻断宿主细胞抗病毒的RNAi途径,保护病毒mRNA的表达,最终达到逃避宿主细胞的抑制病毒转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