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0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期体质指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期BM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共94 052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将出生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9月、1959年10月至1961年9月和1962年10月至1964年9月的研究对象分别划分为饥荒前出生组、饥荒期内出生组和饥荒后出生组(对照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饥荒暴露组成年期BMI的回归系数及其95%CI。采用似然比检验计算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与饥荒暴露交互作用的P值。结果 在调整了其他影响因素后,仅在女性中发现,与饥荒后出生组相比,饥荒期内出生组成年期BMI较高(β=0.12,95%CI:0.03~0.22)。吸烟、饮酒均对饥荒与BMI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作用均P<0.001),体力活动不存在(交互作用P=0.077)。结论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尤其是胎儿期经历饥荒的女性成年期BMI较高。因此,保证生命早期营养水平对预防成年后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中国人群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与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差异,西方人群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在中国人群中确定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方式和效应大小,有助于明确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我国慢性病负担的收益大小,及指导相关指南的制订。近年来,包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在内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明确了几种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对我国主要慢性病的影响,特别是补充了我国人群一些特定生活方式(如职业性体力活动)、当前营养膳食结构背景下的一些饮食习惯(如吃水果、鸡蛋、辣食和饮茶等)以及特有的健康问题(如出血性脑卒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病因学证据。本文旨在综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近年来获得的相关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索我国成年人主要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第二次重复调查,对20个食物组进行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将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手握力和上肢肌肉质量(AMQ)分性别的最低五分位数作为判断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提取出2种主要膳食模式,平衡膳食模式以摄入多种食物为特征,米肉膳食模式以摄入大米、肉类、家禽和鱼类较多为特点。平衡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TSMI、低手握力和低AMQ的危险性降低,对应OR值(95%CI)分别为0.83(0.74~0.95)、0.64(0.56~0.74)和0.82(0.72~0.93),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米肉膳食模式得分高者,低ASMI、低TSMI和低手握力的危险性更低,OR值(95%CI)分别为0.67(0.55~0.82)、0.69(0.56~0.85)和0.74(0.60~0.91),且关联具有线性趋势(P<0.05)。结论 平衡膳食模式和米肉膳食模式得分较高者的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 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分析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腰围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以及死于IHD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共纳入428 595人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9.1年,累积随访3 803 637人年,期间新发IHD 26 900例,MCE 4 320例,IHD死亡2 787例。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者(男性85.0~89.9 cm,女性80.0~84.9 cm)发生IHD、MCE和死于IHD的风险HR值(95% CI)分别为1.13(1.09~1.17)、1.15(1.05~1.26)、1.11(0.98~1.24),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对应的风险效应值更高,HR值(95% CI)分别为1.29(1.24~1.34)、1.30(1.17~1.44)、1.32(1.16~1.51)。按BMI分层,即使在BMI正常的人群中,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生IHD、MCE或死于IHD的风险也会增加。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IHD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IHD风险随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腰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 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 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 145名研究对象, 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 共确诊767例LOCPs, 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 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 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 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 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 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 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且独...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及失眠症状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长、有无失眠症状及其年限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人群每天睡眠时长为(7.4±1.5)h, 9.3%睡眠时间过短(<6 h), 17.4%睡眠时间过长(≥9 h), 29.9%自报有失眠症状。以睡眠时间7~h为参照组, 睡眠时间过长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呈正相关, 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低手握力和低上肢肌肉质量(AMQ)的OR值(95%CI)分别为1.32(1.18~1.48)、1.26(1.13~1.41)、1.33(1.18~1.49)和1.16(1.03~1.30)。与无失眠症状者相比, 自报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危险性均增加, 且其失眠症状年限越长, 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越高(线性趋势均P<0.001)。与睡眠时间7~h且无失眠症状者相比, 睡眠时间过短且有失眠症状者低ASMI和低TSMI的风险明显增加, OR值(95%...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 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BMI和腰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 最终纳入502 09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肾结石住院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 随访期间记录肾结石导致的首次住院共12 396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以BMI(kg/m2)20.5~22.4者为参照组, <18.5、18.5~20.4、22.5~23.9、24.0~25.9、26.0~27.9、28.0~29.9、≥30.0者的风险比(HR)(95%CI)依次为:0.96(0.87~1.05)、0.94(0.88~1.00)、1.11(1.05~1.17)、1.25(1.18~1.32)、1.29(1.21~1.37)、1.39(1.28~1.50)、1.54(1.40~1.71);BMI每增加1 kg/m2, 肾结石住院风险的HR值增加4%(HR=1.04, 95%CI:1.04~1.05)。与腰围(cm)75.0~79.9者相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