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0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对策。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病毒学检测结果。结果河北省2001~2004年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17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病毒;177例PV阳性AFP病例散在分布11个市、101县(区、市,下同),占全省总县数的57.1%;各月均有AFP病例,≤2岁病例占86.4%;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中≤1岁儿童占70.3%;177株PV型别差异明显,Ⅱ型占优势;麻痹伴发热占72.9%,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4%。结论继续提高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可能的输入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 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 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 548例,直肠癌1 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 CI:1.12~1.39)、1.12(95% CI:0.95~1.31)和1.37(95% 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 CI:1.36~1.86)、1.43(95% CI:1.14~1.80)和1.76(95% 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岛市居民的水果摄入情况,探讨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青岛项目点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基线共调查35 5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年龄(50.3±10.2)岁。水果摄入频率较高的研究对象更年轻,更多的是女性、文化程度高和家庭收入高的人群(均P<0.05)。本研究随访过程共观察到脑卒中发病事件1 011例,脑卒中发病密度为387.63/10万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对脑卒中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44%(HR=0.56,95% CI:0.50~0.62,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46%(HR=0.54,95% CI:0.46~0.64)和42%(HR=0.58,95% CI:0.52~0.69)(均P<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SBP和随机血糖,没有改变水果摄入对于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结论 增加水果摄入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居民应增加水果摄入,建立更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矮地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62个峰,确认其中44个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石竹烯(34.99%)、棕榈酸(20.44%)、α-芹子烯(6.69%).结论 首次分析了恩施地区矮地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为止:心血管疾病(CVD)发病、死亡、失访或2015年12月31日。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特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8.9年。随访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33 947人,急性冠心病事件6 048人,脑内出血7 794人,脑梗死31 722人。男性吸烟率(67.9%)远高于女性(2.7%)。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能增加各类CVD结局的发病风险,风险效应值HR值 (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急性冠心病事件1.54 (1.43~1.66)、缺血性心脏病1.28 (1.24~1.32)、脑梗死1.18 (1.14~1.22)、脑内出血1.07 (1.00~1.15)。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6、0.011),主要表现为女性吸烟者风险高于男性。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内出血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均未见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0.05)。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各类CVD的发病风险,而女性吸烟者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远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哈尔滨市人群的饥荒暴露对中老年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哈尔滨市的基线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应用logistic分析比较饥荒暴露人群与非饥荒暴露人群中老年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 调整影响因素后,饥荒暴露人群的肥胖(OR=1.204,95% CI:1.104~1.313,P<0.01)、高血压(OR=1.315,95% CI:1.210~1.429,P<0.01)和冠心病(OR=1.495,95% CI:1.369~1.632,P<0.01)的危险性高于非饥荒暴露人群。饥荒暴露年龄越小,中老年期各种慢性病发生风险越大。结论 饥荒暴露是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保证生命全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和青少年期的营养充足对预防中老年期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Jane Armitage在报告中展示了来自HPS研究2万名受试者的最新证据。 HPS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他汀类药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rmitage等关于CRP的研究利用了来自HPs研究的两类数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期间5年的随访和临床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的长达4年的延长随访。  相似文献   
18.
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胡颓子科植物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0个峰,并且确认了其中46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有Z-7-十六酸(40.72%),棕榈酸(38.79%)及肉豆蔻酸(3.12%)。结论:本研究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3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34%;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62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29%。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5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4-异硫代氰酰基-1-丁烯。结论:SD与HS-SPME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两者联用分析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