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6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5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INS)及服糖后2小时胰岛素(Insulin 2 hours after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NS-2H)与高血压发病的风险。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人群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贵州省12个区(县)的48个乡镇共9 280人进行调查,排除基线HbA1c、INS及INS-2H缺失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最终纳入1 684例进入分析。中位随访6.23年。采用Cox生存回归分析HbA1c、INS及INS-2H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PAF及Survival计算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结果 HbA1c和INS-2H每升高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1.5%和1.1%。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87倍。相比第一分位组,INS-2H第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增加73.6%。HbA1c水平控制在6.3 mmol/L及以下可降低人群8.6%的发病。INS-2H水平分别控制在8.81 mIU/L、15.60 mIU/L、24.30 mIU/L以下,可降低人群22.6%、11.9%和6.8%的发病。年龄>42岁组的人群中,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84倍; INS-2H第二、三、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分别是第一分位组的2.001倍、2.145倍和2.145倍。男性人群中,HbA1c高水平组发病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760倍; INS-2H第三、四分位组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组的1.828倍和2.116倍。结论 HbA1c及INS-2H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年龄>42岁和男性人群更为敏感。控制HbA1c及INS-2H能有效降低人群高血压发病。  相似文献   
12.
环境放射性核素的HPGeγ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血管重建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个月来所施行的12例原位肝移植,探讨其血管变异问题。血管吻合技术及术中、术后应用凝血因子和止血药物的效果。结果 12例供肝中有2例肝动脉变异。血管吻合采用血管外科显微技术,5例术中术后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补充凝血因子,全组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均未发现肝动脉、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血管并发症。结论 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肝动脉变异是比较多见的,修剪肝动脉时应加以注意,避免误伤;血管吻合应坚持采用血管外科显微技术,可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适当应用凝血因子、止血药物是安全有效的,不会增加肝动脉、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已知感染状态的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婴儿0~72 h、4~6 w干血斑样本核酸定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婴儿早期定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17名已知HIV感染状态的婴儿出生后0~72 h、4~6 w干血斑(DBS)样本,用罗氏HIV-1核酸检测试剂盒对样本进行HIV核酸定性检测,比较感染婴儿两个时段检测结果。结果 117名已知HIV感染状态的婴儿,包括109名未感染婴儿和8名感染婴儿。109名未感染婴儿在0~72 h、4~6 w核酸定性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8.2%,99.1%;8名感染婴儿中,8名婴儿在4~6 w核酸定性检测阳性,7名婴儿在0~72 h检测结果为阳性。结论婴儿出生后0~72 h检测特异度较高并有利于早发现宫内感染婴儿,同时,为避免漏检,4~6 w龄时应再次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5.
郭丽茹  张维  苏旭  黄海涛  刘勇 《疾病监测》2018,33(7):585-589
目的 了解2012 — 2017年天津市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分布情况及耐药位点变异情况,为百日咳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2年2月至2017年7月天津市分离的18株百日咳鲍特菌菌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培养的阳性菌株进行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克林霉素敏感性进行检测,同时采用E-test法检测菌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对红霉素结合区域23S rRNA domain V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序列测定及分析。 结果 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8株菌株中仅1株对5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余17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克林霉素均耐药,红霉素耐药率最高,达94.44%(17/18),18株菌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E-test法结果显示,仅1株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在敏感范围内,其余17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MIC均>256 μg/ml,18株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为0.19~0.38 μg/ml,复方新诺明的MIC为0.047~1.500 μg/ml;23S rRNA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发现,17株菌发生A2047G位点突变。 结论 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结果完全符合,17株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同时耐药,耐药株23S rRNA序列均发生A2047G红霉素耐药位点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四君子汤对电离辐射所致免疫系统损伤和骨髓损伤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8周的BALB/c小鼠8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对照组,以及四君子汤的0.75、2.25和6.75 g/kg 3个剂量组。3.5 Gy 60Co γ射线全身单次照射造成小鼠电离辐射损伤模型。照射后3和7 d,观察不同剂量的四君子汤提取物对小鼠脾脏系数、脾细胞凋亡率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 四君子汤各剂量组均可有效抑制辐射所致的照射后7 d脾脏细胞的辐射损伤,促进脾脏细胞增殖,使脾脏系数升高(t=-3.282,-6.386,-3.901,P<0.05);其中,2.25 g/kg的四君子汤可减少脾细胞照后3 d的早期凋亡(t=4.143,P<0.05)和照后7 d的晚期凋亡(t=2.413,P<0.05);四君子汤可剂量依赖性降低照射后3和7 d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t=2.914,3.285,8.000,P<0.05)。结论 四君子汤可通过减少脾细胞凋亡和损伤、降低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从而缓解电离辐射所致损伤,促进小鼠免疫和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制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X射线诊断剂量指导水平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对省内各级各类20家医院1 157例X射线诊断入射体表剂量进行调查,多角度分析调研数据。结果除普通X射线机腰椎AP位、胸部PA位和DR腰椎AP位患者入射体表剂量超过《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标准给出的指导水平外,其他部位X射线摄影患者入射体表剂量在标准的指导水平内。按医疗机构分级,三级医院患者体表剂量水平得到基本控制,二级和一级医院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亟待进行合理改善。结论应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放射诊断技术,加速推进医疗照射放射防护最优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级别医院在使用数字X射线摄影及屏片X射线摄影对受检者进行摄影诊断时受检者剂量的差别。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法测量X射线摄影成人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选择20家医院年龄在20~70岁之间的受检者,男性体重在55~80kg之间,女性体重在50~70kg之间。测量部位包含头颅(PA、LAT)、胸部(PA、LAT)、腰椎(PA、LAT)及胸椎(PA、LAT)。结果共对961次摄影进行了调查,比较各级医院头颅(PA、LAT)、胸部(PA、LAT)、腰椎(PA、LAT)及胸椎(PA、LAT)的受检者体表剂量平均值,三级医院的受检者体表剂量平均值最小,分别为:0.28 mGy、0.37 mGy、0.32 mGy、0.10 mGy、2.59 mGy、1.99 mGy、4.02 mGy和4.73 mGy。结论数字X射线摄影对受检者产生的剂量比屏片X射线摄影低;使用同种摄影设备对受检者产生的剂量中,三级医院最低,一级医院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3年天津地区百日咳感染状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天津地区监测点181例百日咳疑似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双目标基因,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其特异性百日咳毒素IgG(PT-IgG).30份百日咳DNA阳性标本应用PCR扩增菌毛蛋白2(FIM2)、菌毛蛋白3(FIM3)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48例百日咳病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为68.24%;108例PT-IgG检测阳性率为55.56%.101例核酸阳性病例的病程中位数为11 d;60例PT-IgG阳性病例的病程M为21 d.<1岁病例的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为84.28%,与其他年龄段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份标本百日咳鲍特菌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0%,与GenBank中国际标准株TohamaI、中国疫苗株同源性为99%.结论 2013年天津地区流行的百日咳鲍特菌与国际标准株及中国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近,<1岁病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