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抗纤Ⅱ号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欲探讨复方抗纤Ⅱ号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成5组,除正常对照外,余4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0.5mL/次,2次/周)。抗纤Ⅱ号早期治疗组在第3周给予中药灌胃,1g/100g每天1次。抗纤Ⅱ号晚期治疗组在造模第9周给予中药灌胃,1g/100g每天1次。γ-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9周每天皮下注射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在12周杀大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RT-PCR检测肝组织中TGF-β1和Smad3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TGF-β1和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抗纤Ⅱ号早期治疗组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经HE和Masson染色抗纤Ⅱ号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P<0.05)。PT-PCR分析TGF-β1和Smad3mRNA的表达在抗纤Ⅱ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同时分析表明TGF-β1和Smad3蛋白的表达在抗纤Ⅱ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抗纤Ⅱ号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这是由于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和抑制调节与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因子TGF-β1及下游信号Smad3的表达,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治疗用药优于后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2.
γ-干扰素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17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除正常对照组外,余2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每周2次,每次 0.5 ml).γ-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9周每天皮下注射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处死大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RT-PCR检测肝组织中I、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γ-干扰素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γ-干扰素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P<0.05).PT-PCR分析可见I、III型胶原 mRNA的表达在γ-干扰素治疗组均明显减少.I、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γ-干扰素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γ-干扰素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这是由于其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研究表明DNA直接接种动物体内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很可能成为预防感染的新型疫苗,即基因疫苗。含HCV基因重组质粒DNA的工程菌是否也有可能在预防HCV感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初步观察了经口眼途径接种含HCV核心基因重组质粒(HCV,core/pMAL)的大肠杆菌后,BALB/c小鼠体内的细胞和休液免疫反应。研究分为①实验组,分别口服1~3次(H1-H3)含HCV.core/pMAL的大肠杆菌;②口眼含PMAL质粒的大肠杆菌的对照组(P);③不给细菌的对照组(C)。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在…  相似文献   
34.
抗NKG2D多克隆抗体抑制NK和LAK细胞细胞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抗NKG2D多克隆抗体 ( pAb)对NK和LAK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 10mg/LPHA和 1× 10 6U/LrhIL 2诱导LAK细胞产生 ,再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分选NK细胞并进行表型检测。加入抗NKG2DpAb封闭NK和LAK细胞表面的NKG2D分子后 ,用MTT比色法检测其细胞毒效应。结果 :经FCM分析证实 ,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NK细胞。抗NKG2DpAb能显著抑制NK和LAK细胞对K5 6 2、HepG2细胞的细胞毒效应。NK细胞对两种靶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别下降了 82 .9%和 75 .6 % ;LAK细胞对两种靶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别下降了 5 2 .8%和 5 0 .2 %。但抗NKG2DpAb不能显著抑制两种效应细胞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的细胞毒效应。结论 :抗NKG2DpAb可通过封闭NK和LAK细胞表面的NKG2D分子 ,抑制其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35.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蛋白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丙型肝炎的发生和慢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CV核心区 (HCV C)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 ,但HCV C蛋白究竟是促进细胞凋亡还是抑制细胞凋亡目前还有争论。目前尚未见有关TRAIL(TNFrelatedapoptosisinducingligand)所介导细胞凋亡在丙型肝炎致病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HCV C蛋白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括HCV C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肝癌细…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 (HCV C)蛋白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首先运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HCV 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 ,然后利用脂质体介导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 ,经G4 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epG2细胞 (HCV C转染HepG2细胞 ) ,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其中有HCV C蛋白表达。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 1)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 (MTT)法检测HCV C转染HepG2细胞、空白质粒转染HepG2细胞和未转染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率 ;经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 3组细胞的细胞周期 ;( 2 )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3)经端粒重复扩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AP ELISA)法检测上述 3组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  ( 1)HCV C转染HepG2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空白质粒转染HepG2和未转染HepG2细胞增殖率 ;HCV C转染HepG2细胞S期所占百分率高于未转染HepG2细胞S期所占百分率 ;( 2 )HCV C转染HepG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无HCV C转染细胞凋亡率 ;( 3)上述 3组细胞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 1)HCV C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 2 )HCV C蛋白促进HepG2从G0 /1期进入S期 ,从而可能促进细胞生长增殖 ,抑制细胞凋亡 ;( 3)HCV  相似文献   
37.
38.
乙型肝炎标志物不同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一般认为宿主针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所引起的免疫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所致组织损伤的可能性。我们统计了 2 3 1例各种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标志物 (HBVM )表达形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之间的关系。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一 )研究对象 选择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染科住院的临床资料齐全的 2 3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 2 14例 ,女性 17例 ,年龄 5~ 71( 3 4.7±11.2 )岁。按 2 0 0 0年 9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  相似文献   
39.
以错配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中和生物法研究了HBV前C区基因变异及干扰素中和抗体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前C区1896位G→A基因突变者HBVDNA阴转7例(46.6%,7/15),追踪一年内全部复发,无变异者HBVDNA阴转7例(50.0%,7/14),追踪观察未见复发。中和抗体阳性者HBVDNA阴转率为26.7%(4/15),明显低于中和抗体阴性的病人(83.3%,10/12)。  相似文献   
40.
尽管目前新的免疫学指标不断出现,但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仍是一些疾病最基本的免疫学改变和观察项目,因而一种快速、简便而又准确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直接计数方法,不论对于科研,还是在临床上都是极为必要的和有实用价值的。本文介绍在我们实验室应用过的一种淋巴细胞直接计数方法。材料和方法一、试剂1.0.2%伊红水溶液(A液);2.0.4%冰乙酸(B液)。二、方法取A液0.18ml,B液0.2ml于小试管中,混匀,作为稀释液。然后取指血或耳垂血20ul,加入上述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