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肠黏膜的作用。方法将符合UC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抗炎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内镜下肠黏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轻、中度UC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作为对活动期UC患者的辅助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总参某部官兵入伍前及入伍1年后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变化情况。方法对总参某部578名官兵,分别采用13C呼气试验方法检测入伍前及入伍1年后HP感染情况。结果入伍前HP感染率为36.9%,入伍1年后感染率为3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率随入伍时间没有明显增加,考虑部队集体生活没有造成HP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53.
吴凯  朱超慧  张林  翟俊山  王欣 《山东医药》2009,49(52):84-85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受体(SSTR)2、5亚型在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中的表达,为临床应用生长抑素(SS)及其类似物诊断治疗UC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活动期UC患者(结肠炎组)结肠黏膜标本及26例体检者(对照组)结肠黏膜标本的SSTR2、SSTR5亚型蛋白的表达.结果 SSTR2、SSTR5亚型表达主要定位于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小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二者在结肠炎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90%,对照组分别为69.2%、61.3%.便血明显组SSTR2、SSTR5表达阳性率均为100%,便血不明显组表达阳性率均为83.3%.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SSTR2、SSTR5表达均上调.结论 结肠黏膜SSTR改变提示SS在U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细胞因子(CK)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复方血竭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动物分别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给予相应治疗,镜下观察其结肠黏膜病理学变化,并测定结肠组织IL-1β,IL-4,IL-6,IL-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糜烂、炎细胞浸润与溃疡形成情况严重,其它各组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修复、溃疡愈合,其中尤其以复方血竭组最为明显。复方血竭组的IL-1β,IL-6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IL-4,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复方血竭抑制了UC大鼠IL-1β,IL-6,上调了IL-4和IL-10,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复方血竭灌肠液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以血竭、白芨为原料制备复方血竭灌肠液,对47例UC患者(治疗组)进行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锡类散和云南白药溶液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的差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竭液灌肠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改善UC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6.
57.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次/d,3片/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次/d,每次840 mg。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症状、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2组ALT、AST和GGT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毒素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可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内毒素水平,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8.
骨龄是评价儿童骨发育的指标,身高和体重是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的指标。为了解和比较农村非缺碘地区、碘盐防治碘缺乏病(IDD)轻病区和未补碘IDD轻病区同时期出生儿童骨龄、身高、体重发育状况,我们于2001年对辽宁省部分农村地区儿童进行了手腕骨X线拍片和身高、体重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初步探讨复方血竭制剂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RCC)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5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和高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实验中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11周后处死小鼠,取出回盲部至肛门全部结直肠,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检测各组结直肠组织β-catenin活化水平以及c-myc、PCNA基因转录、总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肉眼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多处息肉状隆起形成;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上皮内瘤变,散在癌变表现.两治疗组肉眼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偶见息肉状隆起;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量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见癌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两治疗组小鼠DAI评分以及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蛋白入核量、c-myc和PCNA基因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基因在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复方血竭制剂能够显著延缓实验性UCRCC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结肠组织炎症缓解以及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反流症状特点和埃索美拉唑8周治疗的疗效。方法:75例经内镜确诊的RE患者,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1次,共8周。观察不同程度RE患者的反流症状特征以及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症状变化和4周、8周后RE治愈率。结果:71例RE患者完成8周疗程。90.6%患者有烧心和反酸,59.2%有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和胸骨后疼痛发作程度和频率并不随RE程度或频度加重而增加。内镜下RE分为A、B、C、D4级,A+B组和C+D组RE患者的反酸和烧心程度和频度均以中、重度为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疼痛在不同程度RE患者中发作程度和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天,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消失率和缓解率分别为23.1%、45.3%、39.8%和52.6%、69.1%、71.2%,用药1周后各反流症状消失率和缓解率可高达50%以上和80%以上。8周治疗后复查RE愈合率为96.1%(68/71)。结论:RE患者的症状不因RE程度加重而增加,埃索美拉唑对RE患者的反流症状和RE显示有效和疗效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