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福建省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福建省死因监测系统2007-2011年数据,采用趋势χ2检验对性别、地区、年龄分布特征及死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死亡为2007-2011年福建省居民首位死因,年均死亡率为149.80/10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趋势χ2=71.329,P〈0.01)。无论男女城乡,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χ2男=60.88,趋势χ2女=13.72,趋势χ2城市=17.20,趋势χ2农村=54.03,均P〈0.01)。男性死亡率(200.77/10万)明显高于女性(97.46/10万)(χ2=3703.97,P〈0.01),城市死亡率(157.49/10万)明显高于农村(147.10/10万)(χ2=28.827,P〈0.01)。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恶性淋巴瘤、胰腺癌。肝癌为男性和农村首位恶性肿瘤,肺癌为女性和城市首位恶性肿瘤。结论福建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呈上升趋势,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监测重点,应考虑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来制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建省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福建省2007-2015年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资料,对0~14岁儿童伤害总死亡率、性别死亡率、伤害别死亡率和时间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5年,福建省0~14岁儿童年均伤害死亡率11.26/10万,占死亡总数18.4%,居第3位死因.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和意外跌落为儿童伤害前3位死因,占儿童死亡总数70.6%;男童伤害年均死亡率(13.94/10万)高于女童(8.26/10万).男童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和意外窒息死亡率均高于女童.意外窒息是婴儿组首位死因(47.5%).2007-2015年福建省儿童伤害死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意外窒息、溺水、道路交通伤害严重威胁福建省儿童生命,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做好儿童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结核药治疗青年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结核药治疗,给予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阿米卡星、丙硫异烟胺和乙胺丁醇,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另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均为18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痰菌阴转、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第3、9、12、18个月,观察组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2.73%、67.27%、76.36%和8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69%、46.15%、57.69%和65.38%(P0.05);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有效率分别为87.27%和74.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和44.23%(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结核药治疗青年耐多药肺结核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为探索福建省居民胃癌发病危险因素提供线索。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应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厦门市的同安区和福安市抽取485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和Hp感染水平,比较两地胃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的暴露特征。结果调查同安区居民272人,劳动强度、吸烟、吃热烫食品、吃薯干、饮茶频率均明显高于福安市(213人),饭量八分饱的比例和吃咸菜、水果、绿色蔬菜的频率均明显低于福安市(P0.05);同安区居民血清PGI、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福安市,PGI/PGII水平明显低于福安市(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饭量、热烫食品、水果、绿色蔬菜、饮茶、血清PGⅠ、PGⅡ水平可能与两地胃癌发病水平有关。结论血清PGⅠ、PGⅡ可能是胃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在居民中开展血清PGⅠ、PGⅡ监测,并指导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预防胃癌发病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2012年福建省居民的死因构成和主要疾病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方法用ICD-10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和分类,用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福建省居民死亡率566.90/10万(城市526.48/10万,农村581.02/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81.9%。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前10位死因占91.9%。城乡居民前10位死因相同,但顺位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主要死因不同。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福建省的疾病控制重点,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3年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福建省数据,采用死亡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等指标,描述福建省人群伤害疾病负担现状与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福建省人群因伤害死亡24 187例,死亡率为62.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30/10万,伤害造成的DALY为101.56万人年,YLL、YLD分别为89.59万人年、11.97万人年。福建省人群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自残、溺水和暴露于机械力,其死亡人数依次为7 648、6 479、4 141、1 616、1 161例。按DALY排序,前5位伤害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自残、溺水、暴露于机械力,导致的DALY依次为36.96万人年、19.40万人年、14.17万人年、8.54万人年、7.42万人年。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的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分别上升11.64%、 33.26%,而标化DALY率均下降。伤害DALY负担最重的年龄为20~24岁组,其次为25~29、40~44、45~49、35~39和30~34岁组。结论伤害给福建省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以青壮年人群为主;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倒的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应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福建省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 1年从福建省9设区市按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抽取10个县(市、区)的6061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福建省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为分别为22.6%、8.0%,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高血压患病率农村显著高于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存在城乡差异.超重率为27.3%,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5%和26.2%,肥胖率为7.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6%和6.7%,超重和肥胖男性均高于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6.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4.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0.8%,血脂异常率达51.3%.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60岁及以上组女性最高.调查人群吸烟率为28.4%,被动吸烟率为38.3%,饮酒者达36.1%,缺乏体力活动占80.3%.结论 福建省成年人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患病水平仍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应加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建省某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省某高等医学院校450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女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该校贫困女大学生SCL-90因子总分≥180分的有48人,阳性检出率为1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不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间的各因子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校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但仍有小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干预外,还应考虑性别差异,并在资助制度上给予倾斜和干预,构建贫困女大学生的物质—心理—制度三重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测量工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442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其客观支持分在不同贫困等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贫困女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方面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与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分之间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结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