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1.
目的 观察脂质体携载前列地尔(Lipo-PG E1)联合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塞相关动脉(IRA)及心肌再灌注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52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用UK溶栓。治疗组在应用UK前10 min开始加用Lipo-PG E1(0.5 μg·kg-1),对照组则用等容量的脂肪乳剂(Lipo-PG E1的溶剂)。所有患者均行心电、血压监测,连续记录24 h标准12导或18导心电图(ECG),测定溶栓后90及180 min ECG ST段恢复比率;溶栓后9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并检测溶栓治疗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内皮素(ET)含量。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IRA开通率分别为73.1% 和42.3%(P<0.05),溶栓后90及180 min ST完全恢复比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TIMI血流2或3级的患者,治疗组也有更高的ST完全恢复比率(分别为73.7% 和 33.3%)(P<0.05)。溶栓后血浆ET及GMP-140含量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Lipo-PG E1联合UK治疗AMI能促进梗塞血管(心外膜血管)及梗死心肌(微血管)的再灌注。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IL-8和TNF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2 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1 8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IL-8、 TNF a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 IL-8、TNF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 .0 0 1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IL-8、TNF a参与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 (RFCA)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然而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有 0 .4%~ 2 .0 %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 :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2 ] 。我们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 (TXB2 )的测定 ,评价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抑制射频消融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作用及其程度 ,从而寻求更合理的抗凝治疗。对象和方法1 对象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82例 ,年龄 <6 5岁 ,无其它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3岁,6个月前因反复发牛心动过速,在本院接受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路,成功地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术后电生理检查以各种心房、心室起博和程序刺激方法证实心动过速不能被诱发。术后3个月,患者又发作类似于术前的心悸,发作时心率为160次/min以上,突发突止,临床考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再次入院接受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评价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17例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未异常者,行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用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有无冠状动脉痉挛。结果 9例临床有拟诊冠状动脉痉挛依据者,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阳性;8例X线综合征试验阴性。结论 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敏感性高,安全性好,但也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ASD封堵术26例,PDA封堵术10例。术结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ASD患者共27个缺损,22例ASD球囊最大伸展直径12-32mm,4例AS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直径>34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3-38mm。24例25个缺损应用24只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成功,成功率92.3%,10例PDA封堵术均获得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呈漏斗型8型,管型2例,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3.5-8.0mm。随访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1例PDA在术后4h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次日消失,病人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蚀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射频消蚀房室结慢径治疗3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28例首次消蚀成功,2例再次消蚀成功,其中单纯消蚀慢径25例,慢径和逆传快径同时消蚀4例,1例发生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平均随访10.9±8.8个月,未见复发。本文对慢径消蚀定位方法,预测消蚀成功的标志及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观察6例HOCM病人用无水酒精进行PTSMA后的早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PTSMA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下降,症状和心脏杂音减轻;但并发有酒精外溢,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早搏。结论:PTSMA是一项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HOCM的新技术,春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严重、广泛的急性心肌损害,突出表现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现将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15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的新方法。PTSMA术中及术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电图变化 ,现结合我院1999年9月~2002年8月16例HOCM患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的心电图资料 ,作临床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对策。1.1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7例 ,女性9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43.6±10.4)岁。其中1例术前已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16例患者术前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3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